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科学课在新课标下的教学具有了新的生机,一改传统的孤立、单调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思想体现了生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等。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了兴趣,有了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信心。
关键词 科学课 教学 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自然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集中统一,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要改变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走入实践中去。因此,科学教学应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有实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食物》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天天接触的事物往往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将教材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以前,科学这个词眼在我们看来是高、精、尖的代名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当真正接触科学课程,我自己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而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教学《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时,我由学生熟悉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内部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位置。之后,我没有简单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让学生亲自品尝老师准备的点心,然后让学生拿出听诊器互相听一听,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了解食物在体内发生的变化。这本是节枯燥乏味的课,我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得轻松愉悦,去积极观察、验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形式的开放服从于内容的开放,而内容的开放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胆气,然后组织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积极动脑,勇于动手,开拓创新。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进行“尝一尝、画一画、赛一赛”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片想象的空间。
四、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实践性
过去教师布置作业往往脱离生活实践,孤立地布置书本上的某些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技能相悖离,培养出来的只是高分低能型的学生。所以,不单要在授课中体现实践性,作业布置也要体现实践性,这样才能全面地、系统地、全程地进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食物,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查阅所饮用食品的营养价值,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这样再讲授《我们吃什么》一课就有了生活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的能力。围绕这一课还可以布置探讨型的作业: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又可延续到《食物的搭配》一课中使用,还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亲自做菜,让他们体会到幸福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以新的理念去探讨和研究教学,要紧密地把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到学生身边,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关键词 科学课 教学 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传统的自然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集中统一,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要改变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走入实践中去。因此,科学教学应遵循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有实质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一、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中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模拟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食物》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天天接触的事物往往容易被忽视。他们并不关注和参与家庭事务,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研究食物的营养问题。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在课前我就布置让学生对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调查记录,并自己设计一份最佳食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产生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为课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课堂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交流了思想,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甜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二、将教材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以前,科学这个词眼在我们看来是高、精、尖的代名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当真正接触科学课程,我自己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而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在教学《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时,我由学生熟悉的儿歌“人有两个宝”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了解人的外部器官,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道内部消化器官的名称及位置。之后,我没有简单地提示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旅途,而是让学生亲自品尝老师准备的点心,然后让学生拿出听诊器互相听一听,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奥秘。最后让学生自己大胆猜测,观察食物消化流程图,了解食物在体内发生的变化。这本是节枯燥乏味的课,我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得轻松愉悦,去积极观察、验证,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形式的开放服从于内容的开放,而内容的开放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激励学生的胆气,然后组织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积极动脑,勇于动手,开拓创新。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进行“尝一尝、画一画、赛一赛”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一片想象的空间。
四、作业的布置要体现实践性
过去教师布置作业往往脱离生活实践,孤立地布置书本上的某些问题,这样就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践技能相悖离,培养出来的只是高分低能型的学生。所以,不单要在授课中体现实践性,作业布置也要体现实践性,这样才能全面地、系统地、全程地进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食物,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查阅所饮用食品的营养价值,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这样再讲授《我们吃什么》一课就有了生活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深入生活实践的能力。围绕这一课还可以布置探讨型的作业: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又可延续到《食物的搭配》一课中使用,还可以布置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亲自做菜,让他们体会到幸福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以新的理念去探讨和研究教学,要紧密地把科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到学生身边,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