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学的糅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日渐被人重视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是接受知识的灌输过程”的学习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作了重新定位,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建立在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其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引发学生内部动机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与知识体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人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际,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符合人们个性化以及创新性要求的教学原理和策略,奠定了学校教育的强大实践基础。所以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是颇为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笔者在教学朱自清先生散文名篇《春》时,从学习方法的问题上作了力所能及的一些尝试,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自主建构。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演示,先启发引导,进而再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难度,注意循序渐进,为学生学习搭好“脚手架”,学生学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沿着概念框架攀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展示自我,在自主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教学《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熟读背诵探究,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一部分学生认为用六幅图画描绘春景,第一幅图画:大地回春图(第2自然段,下同),像刚睡醒的孩子;第二幅图画:春草图(3),草报春;第三幅图画:草花图(4),花争春;第四幅图画:春风图(5),风唱春;第五幅图画:春雨图(6),雨润春;第六幅图画:万家迎春图(7),城乡,老小。六幅图画,既是一幅幅独立的春色图,连接起来,由远而近,由淡而浓,构成了万紫千红的巨幅画卷。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从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写了春天的全过程,还有的学生认为,是从冬天写到春天,从早晨写到晚上,从天晴写到下雨,从城里写到乡下,从老人写到小孩,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味觉、触觉、听觉等,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虽然建构的角度不同,得出的问题答案各异,但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在此基础上实现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学生只有通过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才能形成自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即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协商,使原来确定的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春》写整个春天,不仅跨度大,而且写实、写意交融,这与作者善于认真观察分不开的,朱自清先生在《山野掇拾》中曾说:“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轻放过。”学习完《春》后,教师布置了如下课题:学习课文观察方法,指导自己作文。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观察首先要细致入微,课文中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写花“像火”,“像雪”,“像霞”,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观察不行;其次,观察要有重点,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形形色色,春天万物萌动,观察不可能面面俱到,观察要做到心中有数,选择重点;第三,观察还要把握事物的特点,驱驰联想和想象,才能使观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要求能客观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的评价观认为,真正的人才不仅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同时应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针对本文的六幅春景图,有的学生用一句恰当的诗词来作另类的解读,确切得体,言尽而意无穷。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都获得了师生较高的评价。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它的出现给沉寂的教育土壤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清除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流弊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各种“热区”、“交互”,让学生在长效热区中自主发展,协作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2.《中学语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很多人对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解读仅限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认为格调明快清朗,无论怎么品,也难以品出物境的幽雅、蒙眬、幽静之美。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应在了解作者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爱好和际遇的基础上进行,条分缕析,才能去伪存真。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理解,浅要谈一谈《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先说说“政治附会说”和“曲高和寡论”。功利主义和极“左”思想的长期影响,使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流失殆尽。人们把文
期刊
鸿雁群居水边,飞时一般排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代书信。鸿雁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意蕴丰富。诗词作者常常借它抒情言志,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在此仅就苏轼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析。    一、托鸿雁传书,抒发苏轼深切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古典诗词常用这个典故。苏轼词
期刊
良好的写作状态,是指写作主体不仅有强烈的写作欲望,有许多东西要表达,而且打开了表达的思路,知道如何表达。处在这样一种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中,写文章就会水到渠成,“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而不是被动地“挤”出来的。但学生一般不能自发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发与引导,这种过程实际上正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师生间生命互动的过程。  互动之一:情感体验与交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有
期刊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的运动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艺术。通过诗的描写来表现飘逸的体态、轻盈的舞姿,这是相当困难的。乌兰诺娃的舞蹈是极高超的艺术创造,人们在观赏了她的表演之后,往往只能感受其身轻如燕的灵巧动作,却难以言传其艺术真谛。艾青的《给乌兰诺娃》一诗却以传神妙笔写出乌兰诺娃表演艺术的美。  作者一起笔就连用两个比喻,把人的舞蹈身段的柔软程度比喻为“云”,而把其轻盈姿态比喻为“风”。云是淡淡的白云,漂
期刊
一、散文巨匠的纯美情愫    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春》、《绿》、《荷塘月色》,还有《背影》、《威尼斯》等等,由此他被称为“美文大家”。郁达夫先生曾评价他说:“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当我们沉浸到朱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们不由得会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它们美得像诗一样!”的确,朱自清先生的精品佳作都给人以“诗”的美妙。这
期刊
毫无疑问,《前赤壁赋》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高峰。但在《前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尽管教师可以理性地分析此文的诸多艺术特色,如: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情感经历乐——悲——乐的转变;语言优美、流转如珠,等等。这些要素固然是《前赤壁赋》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恐怕也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的必备要素。《前赤壁赋》的个性在哪里,其实还在于苏轼在其中流露的
期刊
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来修身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其田园诗既体现了“云无心出岫”的淡远洒脱,又表现了其独守本真、息交绝游的清明纯朴,更有其识命知性、重返本根的自信和欣慰。  宋代曾红评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早于平淡而意境深远,外形枯槁,中实敷腴,其诗人之冠冕也。”这段文字精辟地阐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淳朴、自然而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诗句简约通俗,毫
期刊
教学实录  笔者所任教的是少数民族班,学生来自各乡镇的初小校、完小校,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对现代诗难以领会,很难达到和作者共鸣的境界。通过对现代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教学实践,我似乎摸索到了诗歌教学的门径。  上课开始,我就开门见山提问:“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学生都跃跃欲试,争先抢答。一下子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我说:“从你们激情洋溢的
期刊
不久前“粉丝”一词还在网络上火爆流行,而如今一种与之不同的新的汉语表达方式“粉X”(“粉”作为程度副词),又成为当今网络媒体中的新热点,让我们来看这些例子:  (1)和男生同行,如果刚好下了一场及时雨的话,这就表示近日内,你和他将会有一段粉浪漫的故事发生哟!(新浪网 2005年7月13日)  (2)粉可爱粉时尚爱MM何不送她明基江南(文章标题)(电脑之家网站 2006年12月27日)  (3)有个
期刊
现今的娱乐媒体及网络流行的一个新词——PK。  大家都认为PK的来源是英文缩写,但分歧在于是哪个英文的缩写,是P&K,还是Players Killing或是Penalty Kick,多数认同前两者。  PK在华语娱乐圈的流行,始于台湾1994年的《超级星期天》,火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之所以新词PK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红遍大江南北,与其承载的社会功能有关。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