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装备内知识系统的建构和发展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在欧洲中世纪漫长的近一千年时间里,科学发展近乎处于停滞状态,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学方法上的缺陷。由于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一统天下,除了与之相适应的那种抽象、空洞、思辨、脱离实际的烦琐论证方法外,实际的观察实验方法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方法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运用和发展。按照今天的眼光看,之所以将达·芬奇、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等称为近代科学主要奠基人,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创立了近代科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创立了用适当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为更有效地探索自然界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
  实验方法不像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或折射定律,并不是一个只归功于17世纪科学的特定发现。然而,只有到了17世纪,实验方法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18世纪开始逐渐使用“实验哲学”观点来描述—些自然科学领域[2]123,事实上,实验的发展是18世纪自然哲学的惊人特征之一。实验哲学的发展除了主要归功于仪器设施的进步特别是该世纪最后20年中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仪器精密性的增强之外,还有数学形式的普及。自然研究和实验方法运用之间日益增长的联系,连同牛顿影响的一个更明确的方面,即数学上的严密性一起,越来越用以将自然科学同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明确地区别开来,并用以为自然科学成为知识的特定形式奠定基础。尤其是实验与科学仪器设施的应用,极大启发了人们的思维,进而上升到方法论的维度。[3]255
  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探索过程,当然也不适合以某一科学研究环节或单一实验来判断得失对错,这未免过于鲁莽或失于绝对化,且难免脱离实践。因此,选择从实验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以区别于其他研究。
  2 无形的仪器——实验方法
  “全盘抛弃早期的自然哲学乃是科学革命的一个中心特征”,除了有形的仪器之外,无形的仪器——实验方法更为重要[2]122。自17世纪以来,有相当多的人致力于方法的研究,培根写了《新工具》,笛卡尔写了《方法论》,帕斯卡、伽桑狄、牛顿等在这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著作和陈述。这些著述对当时科学发展无疑都有积极意义,但显然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2]122
  培根(1561—1626)作为实验方法的创始人,享有很高的声誉,提倡和强调把普遍的自然史作为科学的必要基础,反映出支配其观点的基调是不偏不倚的观察。笛卡尔则认为,实验只与科学的细节相关,要建立自然哲学的一般原则,光靠推理就行了。他明确断言的推理在探索自然界时具有的功能,对17和18世纪的思想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然而对今天所说的科学方法的形成所起作用却很小。帕斯卡关于方法的简短论文试图“把实验和笛卡尔的计划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但这些论文并不完善”。[2]122
  实验研究的先例很多,在盖伦的生理学著述中可以找到它的例子。源于罗伯特·格罗塞特的中世纪的实验方法以及16世纪帕多瓦大学的逻辑学家们对类似于假设演绎体系的方法做过考察。到17世纪末,科学发展已然将实验方法锻造成一种可以一直运用的重要工具。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而之所以说它重要,就在于科学发展出适合其需要的方法,自此之后的成功范例导致广泛的越来越多的效仿。[2]123-124
  哈维生理学实验的简单性说明了实验进程的基本方面。当他将自己的胳膊缠上绷带切断血液循环,觀察接下来发生什么变化时,实际上他是在加给自然界一组被他的问题所支配的人为条件。[2]123哈维证明了血液循环的必然性,但问题在于,如何证明血液循环是一个事实。没有显微镜,他无法观测到连接动脉系统与静脉系统的毛细血管。为了证明血液循环,哈维设计了一个办法,通过在自己身上进行的一个巧妙的实验,他能够表明血液确实从动脉流向了静脉。他用绷带紧紧系住胳膊,这样既切断了动脉,也切断了静脉,这时胳膊变凉但并未变色,而绷带的动脉则胀起并颤动;继之,他将绷带稍稍放松,让动脉恢复畅通,但静脉仍处于阻断状态,他感到热流汹涌,有新鲜血液流过胳膊,胳膊立刻呈现出紫色,绷带以下的静脉明显鼓胀。下臂静脉中的血不可能来自仍处于切断状态下的静脉系统,这证明血一定是从动脉流向了静脉。[2]95
  类似的还有托里拆利(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实验,他所进行的气压计的实验就是一种方法论的探索。在这个实验中,托里拆利根据一个仔细定义了的问题,将水银装入玻璃试管,然后把它直立于一个盘子里。没有实验者的设计,托里拆利观察到的现象将永不会发生。[2]123
  17世纪最好的实验研究是牛顿的一系列很难说与自然现象相关的颜色起源实验。牛顿设计了一组人为条件,在这组条件下,实验者的意图完全定义了与自然相关的问题。自然,他不得不默认答案,但是这种实验的设计决定了自然界除了回答“是”或“否”外没有别的选择。[2]123-124
  3 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和逻辑方法
  近代实验主要依赖两种方法:观察方法和逻辑方法(包括数学方法,因为数学本质上也是逻辑)。前者是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和进行科学检验的方法,后者是整理科学事实并建构理论体系的方法。[1]
  牛顿的“假设”实验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识字教学;多媒体;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38-02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格外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有掌
摘 要 以天水市公园小学智慧课堂为例,论述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产生的两种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应用这两种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反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移动学习;云平台;智慧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1-0006-04  1 引言  
摘 要 就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实施几年来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市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为核心内容,对全市九个旗区的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获得大量有效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鄂尔多斯市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今后鄂尔多斯市及情况类似地区的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摘 要 探索在高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贯穿思政内容,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矩意识和学科前沿技术等方面探索信号与系统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并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科学精神;工匠精神;规矩意识;信号与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围绕三个研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探究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就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对民族院校外语教学与改革提出教学启示与建议,以期为有效提高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法;英语专业;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H319.1文献标
摘 要 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规律,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应着眼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故而教师不能光“引而不发”,更应“因势顺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与意识,借助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地促进其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自主学习;网络模拟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是国家在新形势下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就荣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加快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建议,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推动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上一个新台阶,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最终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三通两平台;教育资源;数
摘 要 以近10年(2005—2014年)间我国有关微格教学在师范教育领域内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等4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模式变化及其发展方向,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微格教学;师范教育;内容分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4-0
摘 要 概述利用云平台布置作业的意义,重点探讨利用云平台布置作业的策略及运用,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云平台;高中信息技术;作业;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7-0034-03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國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
摘 要 以山东交通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协同育人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模式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并指出当前产学研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机械电子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3-0100-04  1 前言  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