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这一重大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论证。就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等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对于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精神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这一切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正处在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2.社会环境因素。从环境因素看,大学生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与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在大学里,学生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成为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其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再次,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后,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不太容易相处。最后,大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感到压力较大。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下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增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刘鸽.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员教育作用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3]刘崇林,邢淑清.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精神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这一切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正处在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2.社会环境因素。从环境因素看,大学生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与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在大学里,学生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成为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其次,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再次,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后,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不太容易相处。最后,大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感到压力较大。
三、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下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增强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刘鸽.消费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员教育作用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3]刘崇林,邢淑清.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