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影响。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验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基础治疗。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400mg/(kg·日)丙种球蛋白,连用5天,实验组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等发病症状都明显有所缓解,实验组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注射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 治疗 儿童川崎病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8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7-0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最早由日本的川崎报道,所称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儿科的一种多发疾病,患儿表现为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继而导致形成冠状动脉瘤,最终有可能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患儿多是儿童,绝大部分在5岁以下,多发于6-18个月婴儿。
近年来,我国发病患儿人数明显增加,研究人员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查明其发病原因与生理机制,这加大了治疗的难度。研究发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的不同对疗效有很大影响。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疗效对改善患儿川崎病发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大意义 [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选取来我院川崎病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岁;60例患儿经过家属同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遗传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治疗,地塞米松,用量为0.3~0.5mg,2次/d;阿司匹林,药量为(30~50)mg/(kg·d),退热后降低用药量为5mg/(kg·d)。这些治疗在症状消失后停止用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3]。
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400mg/(kg·日)丙种球蛋白,连用5天;实验组: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
1.3 观测指标。观测指标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一些消失情况,统计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以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等一些指标的变化 [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变化情况。就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统计。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单位:d,均取平均值)
2.2 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变化。实验室数据主要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出现2例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3%。对照组出现5例冠状动脉
扩张,发生率为8.3%
3 讨论
川崎病常常引起儿童高热不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此病不仅给儿童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一旦患儿出现并发症,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引起死亡,这将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由于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不当可能会增加住院时间、症状消退时间,甚至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比较不同剂量的疗效,得出治疗效果好的注射量。
将来本院就诊的60名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如: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一些实验数据指标:白细胞、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计数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变化。
最终实验数据显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明显缓解患儿的病情,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在临床上推广静脉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川崎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姚小花.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医学专业),2009,11(12):68-69
[2] 严平.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7,5(23):11
[3] 何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2,27(18):305-306
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川崎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验组均给予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基础治疗。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400mg/(kg·日)丙种球蛋白,连用5天,实验组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等发病症状都明显有所缓解,实验组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
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注射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 治疗 儿童川崎病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8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57-0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最早由日本的川崎报道,所称川崎病,又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儿科的一种多发疾病,患儿表现为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继而导致形成冠状动脉瘤,最终有可能导致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患儿多是儿童,绝大部分在5岁以下,多发于6-18个月婴儿。
近年来,我国发病患儿人数明显增加,研究人员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尚未查明其发病原因与生理机制,这加大了治疗的难度。研究发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剂量的不同对疗效有很大影响。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疗效对改善患儿川崎病发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大意义 [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选取来我院川崎病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为6个月~8岁,平均年龄为3岁;60例患儿经过家属同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遗传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进行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治疗,地塞米松,用量为0.3~0.5mg,2次/d;阿司匹林,药量为(30~50)mg/(kg·d),退热后降低用药量为5mg/(kg·d)。这些治疗在症状消失后停止用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 [3]。
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400mg/(kg·日)丙种球蛋白,连用5天;实验组: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
1.3 观测指标。观测指标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一些消失情况,统计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以及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等一些指标的变化 [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采用t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P>0.05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变化情况。就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统计。
表1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单位:d,均取平均值)
2.2 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变化。实验室数据主要包括: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组出现2例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3%。对照组出现5例冠状动脉
扩张,发生率为8.3%
3 讨论
川崎病常常引起儿童高热不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此病不仅给儿童带来极大的身心痛苦,一旦患儿出现并发症,治疗不当、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引起死亡,这将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由于其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不当可能会增加住院时间、症状消退时间,甚至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剂量对川崎病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比较不同剂量的疗效,得出治疗效果好的注射量。
将来本院就诊的60名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如:发热、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一些实验数据指标:白细胞、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计数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变化。
最终实验数据显示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明显缓解患儿的病情,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在临床上推广静脉大剂量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川崎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姚小花.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医学专业),2009,11(12):68-69
[2] 严平.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7,5(23):11
[3] 何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2,27(18):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