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青年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普遍下降的严峻现实,通过体育教学来解决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的耐力素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发展的标准有:1.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纲性标准(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超越自身原有的健康水平,本文通过对广西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养生教学实践的研究,力求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耐力素质;大学生;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20-02
一、耐力素质发展教学的一般状况
1.关于耐力素质简述。耐力素质指的是人的身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一般指有氧耐力水平,与代谢方式有关,即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
2.关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强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中所提及的“运动负荷强度”、“运动强度”指的是人在某练习单位中的用力值、功能紧张度和作用力度,以及某一时间内工作量集中程度的物理量[2]。一般基础脉搏、安静时脉搏在60~90次/min之间;脉搏在90~120次/min为小强度运动;脉搏在120~150次/min为中等强度运动;150~180次/min为大强度运动;180~220次/min为超大强度运动;≥220次/min为极限强度运动。进行有氧耐力素质锻炼,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非常必要,用脉搏频率测试的方法来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最常用和简便的。(1)《运动训练学》定义的耐力训练适宜范围:145~170次/min。上限(峰值)=安静脉搏 (最大脉搏-安静脉搏)×60%~70%。例如某运动员安静脉搏70次/min,最大脉搏220次/min,则其耐力训练的上限脉搏应控制为70 (220-70)×60%~70%=160~170次区间。下限脉搏不应低于140次/min,认为若低于此界限,则心输出量达不到较大值,吸进的氧气也少,会影响训练效果[3]。显然,这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提法。(2)大众人群耐力训练的适宜范围,较之运动员、军人等特殊人群应大大降低。上限(峰值)控制在:(最大脉搏-年龄)×70%~80%;或按现代养生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先生的提法:170-年龄[4]。大众健身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因此运动过程中没有必要让身体去不断地“挑战极限”,去承受那种不必要的难受和痛苦,若出现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则运动的结果与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3.关于青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反思。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5]。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缺乏运动、营养结构不良等等之外,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对人的体质、体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了。教育不仅要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笔者所在单位是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以医生职业为例来分析,可能面临的大强度工作状态,首位当属急救时的心肺复苏(CPR)手工心前区按压,再就是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通过测试观察脉搏频率,前者在100~130次/min区间,后者为90~100次/min,均为中小强度的运动范畴,而持续的时间则要求大大延长。总之,患者的病情就是信号、命令,加班、熬夜、生活规律无法保证……这就是医生,尤其中青年医生的生活常态。
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中“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以下简称“传保”)专选课程教学,除定性的套路教学考评之外,还保持、创设了一些定量评价的练习内容。除了满足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外,根本目的任务归结于:发展学生在未来职场(医药卫生领域)的专项耐力。
1.关于800/1000m《体标》内容的测试。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新《体标》在广西全区推广的试总院校,自2002年迄今十多年来一直都在认真施行。那么如何解决“《体标》不合格,体育就不及格(一票否决)”、“体育不及格则不能拿毕业文凭”、不能得到体育课程学分(本校3年体育课,共12学分)的问题,如何面对近五年以来每年都有近20%大一、大二、大三都无法“达标”的学生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两跑、一台、一走跑、一报告。(1)两跑。800/1000m跑项目经过训练后要参加2次以上的测试,确定无法达标再换下一项目内容。(2)一台即“3分钟台阶运动”测试,重复测试2次以上,确认无法达标再换一下项目内容。(3)5km走跑(二年级徒手,三年级负重男10kg,女5kg);时间规定在1h以内,走完即合格,前述侯姓男生就是以此通过《体标》测试并拿到毕业文凭的。(4)申请缓、免修(测)报告,再不能完成者,就剩下身体异常生了,可到医院开据病,残证明诊断书,根据相关文件规定[6]免除测试,对仍参加上课的同学用其他项目的考试成绩替代,仍可获得体育成绩,学分,获得毕业证。
2.5km走跑。该耐力素质项目是“传保”专选课程的特设项目之一,也适用于其他专选班达不到800/1000m跑、台阶测试标准的学生。在没有停顿的情况下,走跑均可,在1h以内完成5km行进即为及格(无快慢差别),二年级为徒手,三年级测试时须负重(男10kg,女5kg)。“传保”专选课自2001年迄今已有12个年级逾1800名学生选修,无法完成5km走跑或负重走跑的学生不足10人,通过者之中不少为残病学生(小儿麻痹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同学们都将此项目视为能否从事未来职业的一个考量标准,因此非常重视,每次测试都能积极参与。
3.跪姿心肺复苏(CPR)技能测评。将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引进体育课堂。作为耐力素质训练内容开展教学“传保”专选班已经坚持了六年(2006年始)。心肺复苏(CPR)技术主要包括心前区按压和口对口吹气两种方式。以跪地的姿态持续动作,对全身肌肉力量、耐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可视为当今医务工作者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考试除了动作完成的规范性之外,主要以持续动作的时间来评价。 4.以慈善义工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是“传保”专选班的特色教学方法之一[7],自2005年迄今已开展了七年。每年3~5月,10~12月每学期都利用周六、日上午组织安排10周、20次以上的面向社会的慈善义工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3h,开展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义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咨询;义务提供中医保健按摩服务;义务演示和教授传统养生功法,简称“三义”活动。参与义工活动的实绩与年度体育总评成绩挂钩,表现好的学生,最高可将体育总评成绩提高10分。笔者执持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紧密相连,心好身体才好。“三义”服务的主要项目内容(手法按摩、功法演示)均为有身体负荷,属于小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耐力性活动。使得七年以来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已形成课程教学乃至校园文化的一种常态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与时偕行”[8],这里面包含了进和退两层意识,在大讲特讲“与时俱进”的同时,能不能适当地、少许但清晰地讲几句“与时俱退”呢?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长距离奔跑这种能力除少数特殊人群(运动员、军人等)之外,人类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了,此是当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没什么可忧可怕的。许多高校都取消了开展多年的长距离赛跑项目,除了惧怕安全隐患、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外,项目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能需求越来越疏离,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必须适时地在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以学生未来普遍的存在状态为依据作出改革和调整。取消长距离赛跑项目不等于不抓学生耐力素质,体质体能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张广德.舒心平血功[M/C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王斯浪.全民体质下降长跑频出意外,已有多所高校命令禁止[DB/OL].凤凰体育,2012-11-18.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7]兰兰.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8,(2):119.
[8]纪江红.周易[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兰兰(1960-),男(壮族),广西宜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
关键词:耐力素质;大学生;发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20-02
一、耐力素质发展教学的一般状况
1.关于耐力素质简述。耐力素质指的是人的身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一般指有氧耐力水平,与代谢方式有关,即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
2.关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强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中所提及的“运动负荷强度”、“运动强度”指的是人在某练习单位中的用力值、功能紧张度和作用力度,以及某一时间内工作量集中程度的物理量[2]。一般基础脉搏、安静时脉搏在60~90次/min之间;脉搏在90~120次/min为小强度运动;脉搏在120~150次/min为中等强度运动;150~180次/min为大强度运动;180~220次/min为超大强度运动;≥220次/min为极限强度运动。进行有氧耐力素质锻炼,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非常必要,用脉搏频率测试的方法来控制适宜的运动强度是最常用和简便的。(1)《运动训练学》定义的耐力训练适宜范围:145~170次/min。上限(峰值)=安静脉搏 (最大脉搏-安静脉搏)×60%~70%。例如某运动员安静脉搏70次/min,最大脉搏220次/min,则其耐力训练的上限脉搏应控制为70 (220-70)×60%~70%=160~170次区间。下限脉搏不应低于140次/min,认为若低于此界限,则心输出量达不到较大值,吸进的氧气也少,会影响训练效果[3]。显然,这是针对专业运动员的提法。(2)大众人群耐力训练的适宜范围,较之运动员、军人等特殊人群应大大降低。上限(峰值)控制在:(最大脉搏-年龄)×70%~80%;或按现代养生专家、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先生的提法:170-年龄[4]。大众健身运动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因此运动过程中没有必要让身体去不断地“挑战极限”,去承受那种不必要的难受和痛苦,若出现过度疲劳或运动损伤,则运动的结果与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3.关于青年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反思。近十多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耐力、速度(力量)素质的下降幅度均超过10%[5]。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缺乏运动、营养结构不良等等之外,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对人的体质、体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了。教育不仅要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未来。笔者所在单位是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以医生职业为例来分析,可能面临的大强度工作状态,首位当属急救时的心肺复苏(CPR)手工心前区按压,再就是推拿按摩手法治疗,通过测试观察脉搏频率,前者在100~130次/min区间,后者为90~100次/min,均为中小强度的运动范畴,而持续的时间则要求大大延长。总之,患者的病情就是信号、命令,加班、熬夜、生活规律无法保证……这就是医生,尤其中青年医生的生活常态。
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教学实践体会
笔者自2001年起主要从事公共体育教学中“传统保健体育养生”(以下简称“传保”)专选课程教学,除定性的套路教学考评之外,还保持、创设了一些定量评价的练习内容。除了满足学生当下的身心健康发展之外,根本目的任务归结于:发展学生在未来职场(医药卫生领域)的专项耐力。
1.关于800/1000m《体标》内容的测试。广西中医药大学是新《体标》在广西全区推广的试总院校,自2002年迄今十多年来一直都在认真施行。那么如何解决“《体标》不合格,体育就不及格(一票否决)”、“体育不及格则不能拿毕业文凭”、不能得到体育课程学分(本校3年体育课,共12学分)的问题,如何面对近五年以来每年都有近20%大一、大二、大三都无法“达标”的学生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两跑、一台、一走跑、一报告。(1)两跑。800/1000m跑项目经过训练后要参加2次以上的测试,确定无法达标再换下一项目内容。(2)一台即“3分钟台阶运动”测试,重复测试2次以上,确认无法达标再换一下项目内容。(3)5km走跑(二年级徒手,三年级负重男10kg,女5kg);时间规定在1h以内,走完即合格,前述侯姓男生就是以此通过《体标》测试并拿到毕业文凭的。(4)申请缓、免修(测)报告,再不能完成者,就剩下身体异常生了,可到医院开据病,残证明诊断书,根据相关文件规定[6]免除测试,对仍参加上课的同学用其他项目的考试成绩替代,仍可获得体育成绩,学分,获得毕业证。
2.5km走跑。该耐力素质项目是“传保”专选课程的特设项目之一,也适用于其他专选班达不到800/1000m跑、台阶测试标准的学生。在没有停顿的情况下,走跑均可,在1h以内完成5km行进即为及格(无快慢差别),二年级为徒手,三年级测试时须负重(男10kg,女5kg)。“传保”专选课自2001年迄今已有12个年级逾1800名学生选修,无法完成5km走跑或负重走跑的学生不足10人,通过者之中不少为残病学生(小儿麻痹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同学们都将此项目视为能否从事未来职业的一个考量标准,因此非常重视,每次测试都能积极参与。
3.跪姿心肺复苏(CPR)技能测评。将医疗急救技能培训引进体育课堂。作为耐力素质训练内容开展教学“传保”专选班已经坚持了六年(2006年始)。心肺复苏(CPR)技术主要包括心前区按压和口对口吹气两种方式。以跪地的姿态持续动作,对全身肌肉力量、耐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可视为当今医务工作者运动负荷、运动强度最大的工作之一,考试除了动作完成的规范性之外,主要以持续动作的时间来评价。 4.以慈善义工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是“传保”专选班的特色教学方法之一[7],自2005年迄今已开展了七年。每年3~5月,10~12月每学期都利用周六、日上午组织安排10周、20次以上的面向社会的慈善义工活动,每次活动时间2~3h,开展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义诊、健康卫生知识宣传咨询;义务提供中医保健按摩服务;义务演示和教授传统养生功法,简称“三义”活动。参与义工活动的实绩与年度体育总评成绩挂钩,表现好的学生,最高可将体育总评成绩提高10分。笔者执持一个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紧密相连,心好身体才好。“三义”服务的主要项目内容(手法按摩、功法演示)均为有身体负荷,属于小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耐力性活动。使得七年以来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已形成课程教学乃至校园文化的一种常态现象。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与时偕行”[8],这里面包含了进和退两层意识,在大讲特讲“与时俱进”的同时,能不能适当地、少许但清晰地讲几句“与时俱退”呢?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长距离奔跑这种能力除少数特殊人群(运动员、军人等)之外,人类已经越来越不需要了,此是当代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没什么可忧可怕的。许多高校都取消了开展多年的长距离赛跑项目,除了惧怕安全隐患、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之外,项目发展与学生未来职业的体能需求越来越疏离,这才是根本的原因。必须适时地在教学目标任务、教学项目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以学生未来普遍的存在状态为依据作出改革和调整。取消长距离赛跑项目不等于不抓学生耐力素质,体质体能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夏征农.大辞海?体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4]张广德.舒心平血功[M/C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王斯浪.全民体质下降长跑频出意外,已有多所高校命令禁止[DB/OL].凤凰体育,2012-11-18.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7]兰兰.大学体育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与职业,2008,(2):119.
[8]纪江红.周易[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兰兰(1960-),男(壮族),广西宜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