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清郁消痞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专家门诊,符合2016罗马Ⅳ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中医症候总积分、病程长短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观察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有1例患者脱落,最后参与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一共58例,其中试验组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29例。试验组给予清郁消痞汤,每日1剂,早晚各200ml,饭后30分钟服用;对照组给予西药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每次5mg,1天3次,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用。两组患者规范服药时间均为4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适寒温、作息规律,禁止服用其他可能影响本临床研究结果的药物(如抑酸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在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1次常规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确保观察指标的安全性。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试验组中临床痊愈患者7例,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5例,无效患者4例,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临床痊愈+显效率为68.97%;对照组中临床痊愈患者4例、显效患者8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6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临床痊愈+显效率41.38%。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临床痊愈+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试验组疗效更佳。
2.治疗前比较两组间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两组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3.对治疗前两组间单项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两组间单项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试验组在“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寐差”、“大便干结或排出不畅”五项中医症候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在“早饱”、“嗳气”、“口干”、“口苦”、“泛酸”、“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八项中医症候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有效改善中医症候。
4.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中临床痊愈者、显效者、有效者分别进行回访观察并记录其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具有20.00%的复发率,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7.83%,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比较,P<0.05,说明试验组在远期疗效方面较对照组更佳。
结论:
通过实验,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治疗均具有明显疗效,但清郁消痞汤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更加突出,明显改善的症状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寐差”、“大便干结或排出不畅”,可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其治疗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合理,安全性及远期疗效良好,停药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运用。
观察清郁消痞汤治疗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9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专家门诊,符合2016罗马Ⅳ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肝胃郁热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中医症候总积分、病程长短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观察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有1例患者脱落,最后参与本次临床观察的患者一共58例,其中试验组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29例。试验组给予清郁消痞汤,每日1剂,早晚各200ml,饭后30分钟服用;对照组给予西药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每次5mg,1天3次,早中晚饭前半小时服用。两组患者规范服药时间均为4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嘱患者清淡饮食、调畅情志、适寒温、作息规律,禁止服用其他可能影响本临床研究结果的药物(如抑酸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在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1次常规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确保观察指标的安全性。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试验组中临床痊愈患者7例,显效患者13例,有效患者5例,无效患者4例,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临床痊愈+显效率为68.97%;对照组中临床痊愈患者4例、显效患者8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6例,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临床痊愈+显效率41.38%。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临床痊愈+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试验组疗效更佳。
2.治疗前比较两组间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比较两组内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3.对治疗前两组间单项中医症候积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两组间单项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试验组在“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寐差”、“大便干结或排出不畅”五项中医症候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在“早饱”、“嗳气”、“口干”、“口苦”、“泛酸”、“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八项中医症候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更能有效改善中医症候。
4.于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中临床痊愈者、显效者、有效者分别进行回访观察并记录其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具有20.00%的复发率,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7.83%,对两组患者复发率进行比较,P<0.05,说明试验组在远期疗效方面较对照组更佳。
结论:
通过实验,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本病的治疗均具有明显疗效,但清郁消痞汤在改善患者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更加突出,明显改善的症状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寐差”、“大便干结或排出不畅”,可显著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其治疗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合理,安全性及远期疗效良好,停药后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