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世界首例面部移植(Facial transplantation,FT)患者,同期在腋窝下皱襞移植了一块皮瓣,作为监测面部排斥反应的前哨,每次发生排斥反应时均能通过前哨皮瓣(Sentinel flap,SF)明显观察到,并避免了因活检导致的FT美观损失。国内西京医院于2006年成功开展了世界第二例,亚洲首例FT。此例患者术后发生了4次排斥反应,每次发生时,皮肤均有发红、斑片样改变,很容易被观察到,经活检证实为排斥反应,给予及时免疫抑制治疗,排斥反应均得以逆转,皮肤转归正常。经过对FT现状分析发现,为了减少FT活检造成的美观损失,6例患者同期移植了SF,通过皮瓣病理检查监测FT免疫状态,也证实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复合组织移植的新方法中,SF被推荐作为术后监测排斥反应的手段,用以改善复合组织移植结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SF位于体表,通过观察皮肤颜色变化,即可实现对排斥反应的监测,这种方法不仅简便,而且能够实时监测。皮肤移植相对于皮瓣移植,操作更简便,在临床上更容易推广应用,移植成活后亦可以进行有效监测。而内脏器官移植位于体内,免疫排斥反应监测相对困难。对于同供体来源的器官和组织,其免疫原性具有差异性,皮肤强于大多数内脏器官。那么将同供体来源的皮肤同期移植给内脏器官移植患者,移植皮肤则有可能成为监测内脏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前哨。作为目前临床上开展最多、最为广泛的内脏器官移植—肾脏移植(Kidney transplantation,KT),免疫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肾存活的最大障碍。目前对于排斥反应的检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而排斥反应越早期诊断,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一旦超过一定的时间节点,移植物将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如果在肾脏发生排斥的早期,有一块位于体表的皮片作为前哨能够提示排斥反应,经过及时的免疫抑制治疗,使排斥反应得以逆转。否则肾脏排斥反应将进展至晚期,导致不可逆性功能损害,甚至导致移植肾脏功能丧失。有学者进行了临床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KT患者同期移植同供体来源的皮肤,在标准免疫抑制方案条件下,异体皮肤可获得长期存活,并未对患者造成额外损害;提示移植皮肤可为肾脏提供免疫排斥反应的监测窗口。但是前哨皮片(Sentinel skin,SS)能否对KT排斥反应进行监测,其具体表现及相互之间关系需要构建动物模型进一步研究,和开展临床试验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构建大鼠肾脏、SS同期联合移植模型,研究两者间排斥反应关系。2.开展临床试验,给KT受者同期移植同供体来源的皮肤,作为监测肾脏排斥反应的前哨,探讨此项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并观察肾脏和SS的排斥反应规律,指导临床对排斥反应的诊治。研究方法:1.大鼠肾脏、SS同期联合移植首先切取供体挪威棕鼠(Brown Norway rat,BN)腹部皮肤保存待移植,再将BN肾脏原位移植给受体路易斯大鼠(Lewis rat,LEW),根据肾动脉(Renal artery,RA)直径选择血管采用端侧/端端吻合的方法,重建尿路,最后将BN皮肤移植给LEW。RA直径较小时携带一段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分离出受体AA、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摘除受体左侧自体肾脏,将RA、肾静脉(Renal vein,RV)分别与AA、IVC端侧吻合;RA直径较大时,将供肾动静脉与受体肾动静脉直接端端吻合重建血液循环。供体肾脏输尿管与受体肾脏输尿管采用聚酰亚胺管(Polyimide tubes,PT)吻接重建尿路。再摘除BN右侧肾脏。皮肤移植:将供体腹部全厚皮片移植至受体项背部,采用皮下植皮的方法,5-7天剪除自体皮瓣。术后使用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 A)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药物减量诱发排斥反应,观察皮肤排斥反应变化,监测受体大鼠肾脏功能(Renal function,RF),根据皮肤排斥反应变化和RF变化,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分析两者间排斥反应关系。2.临床肾脏、皮片同期移植的手术方法腹腔镜下摘取供体肾脏,于患者摘取肾脏的切口处,切取约5cm×3cm的皮肤,缝合切口。受体KT成功之后,于切口处切除同样大小的皮肤,将供体皮肤移植到受区,加压固定。术后按常规KT免疫抑制方案用药。观察皮肤排斥反应变化,定期监测RF,根据皮肤排斥反应变化和RF变化,对SS、肾脏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研究结果:1.建立的皮下植皮方法可保证移植皮片顺利成活,相比较于常规加压敷料植皮法,能够生理性防止大鼠撕咬,手术操作更节省时间(P<0.05),成活率更高(P<0.05),移植后新生血管数量更多(P<0.05),能够节省实验成本,减少实验负担;2.通过对大鼠肾脏的局部解剖,发现了肾脏血管变异,提出了应对措施。总结了手术操作中的细节和手术技巧,使大鼠肾脏联合皮片同期移植实验流程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并成功构建了皮片、肾脏联合同期移植的大鼠模型,平均手术时间为247.62±22.70min。3.高剂量Cs A使用1周动物体重明显减轻,至术后10d左右半数死亡。4.同供体来源肾脏、皮片同期移植,在停药3天时,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较术前增高,但C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UN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脏、皮片活检均未提示排斥反应。停药7天Cr、BUN监测结果均较术前变化显著(P<0.05),虽较停药3天有所增高,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皮肤出现坏死,病检结果显示3-4级排斥反应。停药后2周时,Cr、BUN与术前、停药3天、7天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活检移植肾脏发生不同等级的排斥反应变化。通过对同一个实验动物移植肾脏、皮片的病检结果进行排斥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间存在线性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0.875。5.成功开展临床试验7例,并与同期单纯行KT的患者对比,未发现移植皮片对试验组患者造成额外损害,首次证实了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其中1例患者SS颜色变红,但其RF正常,SS和肾脏活检表现为不同级别的排斥反应,初步证实SS监测肾脏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并首次实现了对亚临床型排斥反应的监测。研究结论:建立了大鼠皮下植皮的新方法,可生理性的避免大鼠撕咬,提高了植皮成活率,移植后更有利于新生血管形成,更加节省操作时间,节省成本,减轻了实验负担;成功建立了大鼠同种异体肾脏、皮肤同期联合移植模型,对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了详细总结,并对免疫抑制剂Cs A诱导肾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使用方案做了初步探索,观察到SS与移植肾脏排斥反应之间具有相关性。临床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同供体来源的肾脏、皮片联合同期移植,手术方式安全可行,并观察到SS监测KT排斥反应的有效性,首次证明SS对KT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