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6年首次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各种治疗方式所占比例,及其对应的FFA的影像学特征。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分析其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4周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次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进行FFA检查,确诊为CSC并在眼底内科接受治疗、随访的患者,共纳入359例418只眼,男性300例356只眼,女性59例62只眼,平均年龄44.9±8.6岁。(1)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视网膜激光治疗(lasertherapy,LT)(包括传统激光(conventionallaserphotocoagulation,CL)和阈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micropulselaser,SML)),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及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三种类型,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所占的比例,分析其对应的FFA上的影像学特征。(2)分析三种治疗方式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的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retinalthickness,CRT)的变化,比较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4周的疗效。(3)观察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每4-6周规律随访至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fluid,SRF)完全吸收的时间。
结果
359例418只眼中,激光治疗组所占比例最高,为55.7%(233只眼),半剂量PDT组最少,只有34只眼,占总治疗的8.1%;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所占比例为36.1%(151只眼),三组治疗所占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对三组治疗方式对应的渗漏点位置统计分析:激光治疗组,渗漏点位于2环内的有153(65.7%)只眼,3环及外的有76(32.6%)只眼,1环的只有4(1.7%)只眼;PDT治疗组中,渗漏点位于1环的有30(88.2%)只眼,2环的有4(11.8%)只眼;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中,渗漏点位于1环的有84(55.6%)只眼,2环的有48(31.8%)只眼,3环的有19(12.6%)只眼,三种治疗方法对应的不同渗漏点位置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1),其中激光治疗组中2环及以外的比例明显高于1环,半剂量PDT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中渗漏点在1环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P均<0.05)。单独分析激光治疗组的233眼中,其中传统激光治疗组占45.1%(105只眼),渗漏点在3环及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占54.9%(128只眼),渗漏点在2环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P均<0.05)。
治疗后4周有SD-OCT复查的共有99只眼,其中激光治疗组、半剂量PDT、单纯口服药物的眼数分别为60、23、16只眼,各组的CRT较基线平均下降值分别为165.80±126.05μm、151.48±113.10μm、79.19±100.24μm,三组间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激光治疗组CRT下降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P=0.011),激光治疗组与半剂量PDT组、半剂量PDT组与口服药物治疗组的CRT下降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626;P=0.066)
治疗后每4-6周规律随访至SD-OCT上观察到SRF完全吸收的共132只眼,激光组、半剂量PDT、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眼数分别为94、16、22只眼,SRF完全吸收时间分别为44.6±23.8天、34.5±6.8天、60.4±26.7天,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
CSC的首次治疗是以激光治疗最多,其中传统激光光凝适用于渗漏点远离中心凹的患者,阈下微脉冲激光适用于靠近中心凹的患者。激光治疗在短期内降低CRT值最多,能尽快促进SRF吸收。
分析2016年首次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确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各种治疗方式所占比例,及其对应的FFA的影像学特征。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SD-OCT)分析其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4周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次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底内科进行FFA检查,确诊为CSC并在眼底内科接受治疗、随访的患者,共纳入359例418只眼,男性300例356只眼,女性59例62只眼,平均年龄44.9±8.6岁。(1)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视网膜激光治疗(lasertherapy,LT)(包括传统激光(conventionallaserphotocoagulation,CL)和阈下微脉冲激光(subthresholdmicropulselaser,SML)),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PDT)及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三种类型,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所占的比例,分析其对应的FFA上的影像学特征。(2)分析三种治疗方式治疗后4周与治疗前的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retinalthickness,CRT)的变化,比较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4周的疗效。(3)观察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每4-6周规律随访至视网膜下积液(subretinalfluid,SRF)完全吸收的时间。
结果
359例418只眼中,激光治疗组所占比例最高,为55.7%(233只眼),半剂量PDT组最少,只有34只眼,占总治疗的8.1%;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所占比例为36.1%(151只眼),三组治疗所占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对三组治疗方式对应的渗漏点位置统计分析:激光治疗组,渗漏点位于2环内的有153(65.7%)只眼,3环及外的有76(32.6%)只眼,1环的只有4(1.7%)只眼;PDT治疗组中,渗漏点位于1环的有30(88.2%)只眼,2环的有4(11.8%)只眼;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中,渗漏点位于1环的有84(55.6%)只眼,2环的有48(31.8%)只眼,3环的有19(12.6%)只眼,三种治疗方法对应的不同渗漏点位置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01),其中激光治疗组中2环及以外的比例明显高于1环,半剂量PDT组、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中渗漏点在1环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P均<0.05)。单独分析激光治疗组的233眼中,其中传统激光治疗组占45.1%(105只眼),渗漏点在3环及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占54.9%(128只眼),渗漏点在2环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环(P均<0.05)。
治疗后4周有SD-OCT复查的共有99只眼,其中激光治疗组、半剂量PDT、单纯口服药物的眼数分别为60、23、16只眼,各组的CRT较基线平均下降值分别为165.80±126.05μm、151.48±113.10μm、79.19±100.24μm,三组间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其中激光治疗组CRT下降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P=0.011),激光治疗组与半剂量PDT组、半剂量PDT组与口服药物治疗组的CRT下降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626;P=0.066)
治疗后每4-6周规律随访至SD-OCT上观察到SRF完全吸收的共132只眼,激光组、半剂量PDT、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眼数分别为94、16、22只眼,SRF完全吸收时间分别为44.6±23.8天、34.5±6.8天、60.4±26.7天,三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
CSC的首次治疗是以激光治疗最多,其中传统激光光凝适用于渗漏点远离中心凹的患者,阈下微脉冲激光适用于靠近中心凹的患者。激光治疗在短期内降低CRT值最多,能尽快促进SRF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