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近三十年的市场化进程,将中国社会人群分化了,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而日趋频繁。政府部门作为多元利益的协调者,其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利益的实现。然而,由于公共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之越来越畅通的公民参与渠道,公共政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公共部门与公众的价值冲突以及其他方面的冲突问题。那么,当这些冲突发生的时候,政府和公众都将采取什么样的机制和策略来化解和避免冲突呢?这将对我国的公共行政发展产生什么进一步的影响呢?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文章首先从我国公共行政的历史沿革入手,对不同时期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总结,旨在从中找到我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发展脉络,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公众偏好的冲突和协调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由于公共行政过程中冲突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从较为思辨和创新的角度,以公众偏好为切入点,将公众的偏好区分为非利益相关性偏好和利益相关性偏好,并将公众理想化为弱势参与者和强势参与者两种类型,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及其与公众偏好间的冲突,进行了分角度分层次的分析和探讨。并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不同的冲突类型,源于冲突所产生的一般和特殊的社会背景,而这不同的背景又决定了我们,尤其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须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对冲突采取不同的协调机制,即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重塑和法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冲突协调机制,这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