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齐鲁分为齐和鲁两个支系,从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出发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以时空关系为主线,时间上,近代以来,以青岛为代表的齐地沿海城市受西方影响早,而鲁地相对较晚;空间上,齐、鲁两地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齐地服饰更多地表现为与西方的横向交流,鲁地服饰则更多地表现为纵向上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传承。二是近代齐、鲁服饰变迁呈现出城与乡的地域差。即使在同一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其服饰特征明显不同,表现为现代与传统的区别。因此,本文将这两条线索交叉结合,对齐、鲁两地的服装造型结构、面料以及服装行业等进行比较研究。齐、鲁两地自古以来便因其地理位置、文化渊源有很大差别。近代以来,对外关系的发展使二者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的衍变。由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走在前列,青岛成为齐地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和齐鲁近代化的先驱。因此,在服饰文化变迁中,它成为首先接受“西式”服装的前沿阵地。鲁地则由于地理位置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属于从属和追随位置,是保留传统中式服装的坚固堡垒。通过对齐、鲁两地服装结构造型、面料、服装行业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鲁地传统服装以平面、宽大的造型结构为主,掩盖人体曲线;而以青岛为代表的齐地服装吸收了西方元素后造型变得更加立体,省道的运用使人体曲线显露出来;鲁地服装面料品种单一、多为家庭生产,而对外贸易及近代工业的发展,使齐地服装面料品种不断增多、面料风格多样,为实现服装造型提供了基础;鲁地传统服装业以家庭女红和作坊的形式存在,而近代以来的服装行业飞速发展,行业细分化程度高,服装生产逐步工业化。城乡的地域差异是近代齐、鲁服饰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另一特点。近代以前,城与乡的差异不明显,二者都是传统服饰传承的中心。近代以来,西式服装渐渐出现在城市生活中,城市成为外来服饰首先登陆的前沿阵地,乡村地区则不为所动,即使在同一地区,这种城乡差异也表现得很明显。形成了既有地域之别、又有城乡之差的两条线索相并列的格局。最后,齐、鲁服饰文化变迁是近代中国服饰文化变迁在地域范围内的一个缩影,二者的转型模式基本上是同步的,且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全国范围内是由齐、鲁服饰文化向以上海为代表的第一阶梯发达城市的趋同化,在齐鲁内部是由鲁地向齐地的近代化趋同过程。同时,这背后也折射出社会整合模式的变化以及由“自觉文化”向“自在文化”的转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