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disease,简称GD)患者粪便标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并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比较,以及阐明新诊断肝郁型GD患者(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的肠道菌群特点。
方法:搜集2020年8月-2020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新诊断的GD患者,我们根据诊断标准纳入15例GD患者组成试验(GD)组,并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建立健康对照(Control)组,收集这30例粪便标本,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e DNA,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采集的30份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他们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结构组成方面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G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GD患者不同证型(肝郁气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证型在中医证候上存在差异。
2、GD患者肠道菌群落丰富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GD患者群落覆盖度较对照组升高,两组群落均匀度、多样性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GD组相比于对照组,梭杆菌门、梭杆菌纲、梭杆菌目、梭杆菌科、梭杆菌属、棒状杆菌目(Corynebacteriales,属于放线菌门)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显著降低(P<0.05)。
4、肝郁脾虚证组相比于肝郁气滞证组,在Romboutsia属、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科上丰度增加,在梭状芽胞杆菌纲、螺旋藻菌目、Veillonellales-Selenomonadales目、瘤胃球菌科、Lachnoclostridium属、粪杆菌属、丹毒丝菌目、厚壁菌门、乳酸菌属丰度降低。两组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具有显著差异。
5、GD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Roseburia属与TGAb呈正相关,Monoglobus属、Lachnospira与TPOAb呈负相关,副细菌属与TRAb呈负相关,粪杆菌属与BMI呈正相关、丹毒丝菌科UCG-003属与BMI呈负相关。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Butyricicoccus属、毛螺菌科_UCG-004属、毛螺菌科_ND3007_group属均与TSH呈正相关。
结论:本研究表明新诊断肝郁型GD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大致相同,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失调,且优势菌群的占比不同,GD组肠道菌群表现为调节免疫平衡的菌群丰度紊乱。且GD患者消瘦、抑郁等症状可能与相关参与能量代谢的肠道菌群有关。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与调节Th17/Treg平衡、Th1/Th2平衡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菌群存在相关关系,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GD的发病,具体机制有待验证,可能通过改善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预防和治疗GD,对于后续通过疏肝健脾方法来改善肝郁型GD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进一步验证。
方法:搜集2020年8月-2020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就诊的新诊断的GD患者,我们根据诊断标准纳入15例GD患者组成试验(GD)组,并招募15例健康志愿者建立健康对照(Control)组,收集这30例粪便标本,用16S核糖体DNA(16S ribosome DNA,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采集的30份粪便样本中的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分析他们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及结构组成方面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与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1、G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GD患者不同证型(肝郁气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在性别、年龄、BMI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证型在中医证候上存在差异。
2、GD患者肠道菌群落丰富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GD患者群落覆盖度较对照组升高,两组群落均匀度、多样性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
3、GD组相比于对照组,梭杆菌门、梭杆菌纲、梭杆菌目、梭杆菌科、梭杆菌属、棒状杆菌目(Corynebacteriales,属于放线菌门)显著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显著降低(P<0.05)。
4、肝郁脾虚证组相比于肝郁气滞证组,在Romboutsia属、拟杆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属、消化链球菌科上丰度增加,在梭状芽胞杆菌纲、螺旋藻菌目、Veillonellales-Selenomonadales目、瘤胃球菌科、Lachnoclostridium属、粪杆菌属、丹毒丝菌目、厚壁菌门、乳酸菌属丰度降低。两组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具有显著差异。
5、GD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Roseburia属与TGAb呈正相关,Monoglobus属、Lachnospira与TPOAb呈负相关,副细菌属与TRAb呈负相关,粪杆菌属与BMI呈正相关、丹毒丝菌科UCG-003属与BMI呈负相关。粪杆菌属、双歧杆菌属、Butyricicoccus属、毛螺菌科_UCG-004属、毛螺菌科_ND3007_group属均与TSH呈正相关。
结论:本研究表明新诊断肝郁型GD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落大致相同,但是肠道微生物群落存在失调,且优势菌群的占比不同,GD组肠道菌群表现为调节免疫平衡的菌群丰度紊乱。且GD患者消瘦、抑郁等症状可能与相关参与能量代谢的肠道菌群有关。甲状腺功能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水平与调节Th17/Treg平衡、Th1/Th2平衡以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菌群存在相关关系,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GD的发病,具体机制有待验证,可能通过改善或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来预防和治疗GD,对于后续通过疏肝健脾方法来改善肝郁型GD患者的肠道菌群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