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试点实行对部分知识产权类案件的飞跃上诉制度,这是司法变革史上一次质的跨越。飞跃上诉是上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在我国全面铺展开来并最终载入民事程序法,亟须通过理性的法理分析以及结合本国司法环境运行特点等角度,理顺增设飞跃上诉制度与我国古往今来实施的相关司法制度之间的延续发展和互促关系。一项制度的推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基于对域外国家或地区飞跃上诉制度发展历程的研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试点实行对部分知识产权类案件的飞跃上诉制度,这是司法变革史上一次质的跨越。飞跃上诉是上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在我国全面铺展开来并最终载入民事程序法,亟须通过理性的法理分析以及结合本国司法环境运行特点等角度,理顺增设飞跃上诉制度与我国古往今来实施的相关司法制度之间的延续发展和互促关系。一项制度的推广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基于对域外国家或地区飞跃上诉制度发展历程的研习、归析该制度在其法域范围内的施行实效,与我国已试点实行飞跃上诉制度实效进行比较,明晰我国全面建立飞跃上诉制度应避及的问题及所应选择的前进方向。由此,本文着眼于制度本身,要求具有上诉利益,明确申请主体、审查主体和审理主体,限定适用范围和对象,明晰审查和审理机制;以此为基础作出裁定驳回申请,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判决驳回上诉,依法改判四种裁判类型;同时对于新制度的开展还应完善配套制度内容的建设,着重储备人才的发展。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引言部分,对于本文问题的来源、选用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阐明。本章首先通过问题导向,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从源头层层剖析,通过逻辑梳理引出关注问题的具体方向,然后针对问题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的进路,为下文具体的理论分析作出指引。第一部分为我国适用飞跃上诉制度的基本制度问题的梳理。该部分首先对学界并未有学者关注过的飞跃上诉制度名称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充分阐述了选择使用“飞跃上诉”这一称谓的理由,解决好本文行文的最基础问题。结合我国民事程序法相关制度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定位,明晰飞跃上诉制度在我国实施所应具有的制度目的和功能,为下文对该制度的理论分析做原则上的制度铺垫。第二部分为在我国全面实行飞跃上诉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等理论分析。此部分承接上一部分飞跃上诉制度在我国实行的制度目的和价值功能,挖掘古今法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对我国全面实行飞跃上诉制度进行支撑的理论基础,为我国民事程序立法上增设和发展飞跃上诉制度提供价值导向和需求指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将研究视角转换到现实。第三部分主要将我国现行已试点实行的飞跃上诉制度进行简要介绍,着重分析该制度在我国的落地实效和制度全面展开可能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选取典型国家飞跃上诉制度的缘起、发展和实效进行比较分析。该部分主要选择大陆法系中飞跃上诉制度的源起国家——德国,及与德国在发展模式上有所区别的英美法系代表国家——英国,希冀通过两国飞跃上诉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实效与我国目前实行的飞跃上诉制度进行比较,总结中外法域具有的制度共性和特点,指出我国飞跃上诉制度今后发展需借鉴的方向和所须规避的问题,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飞跃上诉制度。第五部分为我国飞跃上诉制度的全面构建和相关配套制度内容的配备。在前述部分剖析得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两审终审制的审级制度及上诉制度的具体特色,从适用条件,提起飞跃上诉申请的时间、形式和内容,飞跃上诉的审查和审理机制,审理结果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塑造我国飞跃上诉制度的具体民事程序法的内容,并且辅以相关制度配套建设说明,以期能更全方位建立一套完整的飞跃上诉民事程序体系而贡献绵薄之力。结语部分,回顾文章行文结构,总结文章行文的三个立意点,将在我国全面实行飞跃上诉制度的制度构想从理论到实践价值进行完整梳理。
其他文献
以原因力作为侵权责任分担的判断基础,已经是司法领域的一个共识。原因力的适用无疑是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从法律与裁判实践来看,依原因力得出的责任比例似乎不能让当事人与法院满意。不过这种不满意却不是否定原因力,而是由于原因力的判定规则不明晰,原因力与过错未能协调。因而需要以一种新视角来建构原因力的判定规则层次体系。对原因力判定规则的重新梳理,需要明确原因力内涵。以原因力的现代演化来看,传统对原因力的理解是
乐于助人、善施援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近年来见危不助的案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方面,社会上对于见危不助者会给予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救助义务的情况下,有的个体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立法者们也关注到了这种社会现象,《民法典》中新增了“好人条款”和“法定救助义务条款”,旨在消除救人者后顾之忧的同时,明确社会主体的救助义务。但是《民法典》中的法定救助义务条款规定抽象
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在我国作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如何启动一直得到广泛关注。从2000年至2018年,附带审查制度的启动要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相对具体的过程,附带审查启动制度的顶层设计逐臻完善。通过审视2018年2月至2021年12月的474份裁判文书,发现法院主要围绕“审查对象”、“附带性”两方面考量是否可以启动附带审查。在审查对象上,一是涉及到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认定与识别
“羁押”和“监禁”在国际社会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未成年人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近年来,“少捕慎诉慎押”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刑事司法政策也为未成年人领域慎用“羁押”与“监禁”指明了方向。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羁押”与“监禁”的适用率仍处于高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与非监禁刑适用效果差,因此,刑事替代性措施有大量的适用空间。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未成年人适用刑事替代性措施进
邮轮产业是国际航运业和国际旅游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商业往来的重要载体。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极大阻碍了国际邮轮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邮轮全线停航导致邮轮产业的全球停摆和邮轮市值的蒸发,另一方面,囿于事前防范不足,加之港口国拒绝邮轮入港停靠,邮轮一度成为全球疫情传播速度最快的场所。邮轮疫情具有全球性问题的显著特点,国家切实履行邮轮疫情防治责任是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基
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是风险社会的表现之一,多元主体协同应对灾害已成为全球公共危机治理的共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政府与私主体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治理禀赋,公私合作治理突发公共事件势在必行。然而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私主体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公私合作法律制度,赋予私主体危机治理的主体地位,规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公私
《民法典》第416条的植入,开启了我国动产担保领域“登记生效主义”的新篇章。从草案到正式入典,价款债权抵押权因具备融资担保制度价值而所受争议较少。但作为一项新入典的法律制度,由于一方面缺少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另一方面囿于条款自身表达的简洁性与科学性,价款债权抵押权的现实运行存在必要的解释空间。权利构建基于我国的的本土司法环境与常规法律思维,文章以《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九章担保权益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
为规范征信信用修复工作,鼓励和引导信用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积极改善信用状况、重塑良好信用,进一步提升征信体系建设的法治化水平,我国迫切需要完善征信信用修复法律制度。在《民法典》将“信用”纳入名誉权保护范畴的背景下,本文将系统梳理我国征信信用修复制度缺陷的诸种具体表现及危害,剖析其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矫治对策,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从信用的法律涵义切入,阐述信用对于民事主体重要
在普通法中,以欺诈方式获取的域外民商事判决无法得到承认和执行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在保障原判决败诉方正当利益、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承认与执行域外民商事判决时,执行法院不局限于传统的管辖权、终局性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审查,对于原审败诉方提出的欺诈抗辩也要依法进行审查。但是,目前相关国际协议对承认与执行域外民商事判决中的欺诈抗辩问题的规定比较模糊,各国国内制定法也很少予以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正当地开发、保护和流域水资源的肆意滥用,引发了一系列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旱涝灾害、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对此,我国政府经过民主协商和决策制定了许多流域环境治理政策和法规,为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流域治理制度的科学化程度以及制度实施引发的实际效果,对于国家未来能否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流域治理总体规划、流域治理法律法规体系等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