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研究 -以《中华弟子规》为例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其中文化的交流更是突出。作为影音效果皆佳的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影视字幕翻译在传播各国文化和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由于优秀影视作品频出以及进出口,字幕翻译也逐渐引起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研究影视字幕翻译,并且以《中华弟子规》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形成,对翻译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打破了之前从静态分析翻译的传统观点,而且能够有效指导影视字幕的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主张以译本的功能作为字幕翻译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力求使译文能够满足目标观众的期待。该理论最大限度地破除了传统对等理论对译者的束缚,使译者有更多的自主性。在该理论指导下,字幕翻译以目标观众的反应为中心,以目标观众的理解和接受为翻译目标。译者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的把作品的主要信息、文化和思想传达给观众。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有:字幕属于哪种文本类型;字幕翻译的目的是什么;在字幕翻译实践中应遵循什么原则;《中华弟子规》字幕翻译使用了哪些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从功能翻译理论对其进行评价分析。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解析这些问题。
  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该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在第二部分总结了前人对字幕翻译的研究。虽然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领域,但又与一般的文学翻译不同。它不仅受到时空限制,还受到源语、目的语、目标观众的反应以及译者的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字幕翻译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要保持与影视作品画面和声音的同步,使观众在语言或者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也能流畅地欣赏别国的影视作品。
  第三部分对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作者拟从功能翻译理论的四个组成部分阐释它对字幕翻译进行指导的可行性与意义,即赖斯的文本类型及其功能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实理论。
  第四和第五部分则是研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个例《中华弟子规》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中华弟子规》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弟子规》为基础,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的六十集动画系列片。作者对其字幕语言特点、翻译目的进行分析,尝试研究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中华弟子规》字幕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证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完善字幕翻译指导理论。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研究字幕翻译实践,字幕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文本处理行为;同时在翻译时需要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译者要以目标观众的期待和反应为中心,综合考虑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文化和心理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灵活地采用翻译方法和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品的信息、思想和文化。通过全面的分析,作者发现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字幕翻译实践。作者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够丰富读者对功能翻译理论的认识,也能使字幕翻译研究得到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作为科学技术重要传播媒介,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此同时,中国也越来越频繁的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和西方国家的科学交流最为密切,正因为科技英语受到普遍的重视,所以,科技英语的翻译也日益成为研究学者的关注,以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而科技英语在句式结构上大量的采用被动句,因此,怎样理解和翻译科技英语被动句成了译文高质量的必备因素。  然而,最近几年,新兴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者输入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图式理论是颇受广大教师们关注的阅读理论。图式是指人脑中所固有的知识信息。图式理论也即是关于人们如何运用已知的信息获取阅读材料中的新信息的理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主动激活头脑里所储备的经验知识来理解阅读内容。已知的知识越有效地和阅读的新信息吻合,那么阅读效率就越高。如何恰当运用图式理论来指导英语阅读,教
学位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振奋,同时也引起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思考。从文学作品这方面来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交流传播需要便于读者获取的中国文学翻译作品。更新快、题材广泛的中国小说译本能让译文读者接触到源语社会文化,因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源语应受到译者严谨对待。但文学作品中,很多文化标记性的源语在译文中仍遭受被曲解和误译的命运,这种现状影响着中国文学及文化在国外的发展宣传。  本
学位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媒介形态、传播状态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介(New 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的物理边界日益模糊,传播趋于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的状态,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状态的变化,也促进公文写作活动发生巨大的变革,新媒体环境下的写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以电脑为工具,充分发挥网络和
作为功能词,介词因其词义丰富以及搭配的灵活性,复杂性使它成为英语教学以及学习的难点。历史上有很多流派对介词的一次多义(polysemy)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迥然不同的观点。一词多义就是以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把两个或多个相关的意义关联在一起。  本研究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空间介词ON,ABOVE,OVER,并探讨以下五个问题:  1)ON,ABOVE,OVER的原型意义是什么?  2)ON,
学位
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持续进行,我国越来越重视西北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的融入大学的生活,国家专门设置了少数民族培养基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西北部最大最重要的一个自治区,国家招收了许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预科学习。预科学校就是一种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进行一到两年的基础学习,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科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南昌工学院自2003年被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哲学家奎因在专著《语词与对象》中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存在不确定因素,把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时同样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基于这些不确定性,奎因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翻译。奎因的观点为研究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引起了哲学界和翻译界广泛的兴趣。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提出了"延异"概念,他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翻译不可能存在固定不变的意义。
学位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并得以发展。接受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两大理论流派。受伽达默尔的“视野”说影响,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旨在探究不同时期的读者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受英伽登“图式化外观”的启发,伊瑟尔提出了文学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概念。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是一个开放的
学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意义的构建越来越依赖于各种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整合,多模态话语分析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然而以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大多侧重于分析模态的形式和意义,鲜少涉及模态间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以Mann&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图像和文字之间的内在关系。  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结构描写的理论,它被广泛运用于研究文本间的关系。本文运用该理论分析了多模态
学位
本文以福柯尼耶(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CBT)为理论基础,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将概念合成理论应用于诗歌隐喻的认知解读,以证明概念合成理论较之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对诗歌隐喻的强大解释力和说服力。本研究证明了概念合成理论作为一种普遍的认知机制在诗歌语篇分析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