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并得以发展。接受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为代表的两大理论流派。受伽达默尔的“视野”说影响,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旨在探究不同时期的读者如何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受英伽登“图式化外观”的启发,伊瑟尔提出了文学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概念。他认为,文学文本中的召唤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充满了空白和未定点。
接受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由空白和未定点构成。同时,文本意义并不存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文学语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空白和含蓄性的审美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尤其是在诗歌文本中。在召唤结构所提供的开放空间中,读者依据各自的期待视野来完成文本意义的构建。因此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依据自身的期待视野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从接受理论角度,通过对《锦瑟》的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空白,并从句法、语义、意象三个方面对文本空白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空白,本文也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作参考。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第二章是对文本空白和《锦瑟》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对本文理论框架的概述。第四章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对句法空白、语义空白、意象空白进行阐述,并探讨了这三类文本空白的形成原因及构成因素。第五章主要是从句法空白、语义空白、意象空白这三个方面对《锦瑟》及其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在句法空白这一节中,本文主要从词性活用、句子成分省略以及节奏和韵律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语义空白这一节中,本文将从词语意义、典故意义、象征意义对《锦瑟》的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意象空白这一节中,本文将从物境、情境以及意境方面来探讨《锦瑟》及其七个英译本中的文本空白。通过对比研究,以此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中文本空白处理的一些启示。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对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空白翻译研究进行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文本空白当中的主题空白以及结构空白未被涉及,这些未被涉及的层面有待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接受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接受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由空白和未定点构成。同时,文本意义并不存在于文本本身,而是在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文学语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空白和含蓄性的审美世界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尤其是在诗歌文本中。在召唤结构所提供的开放空间中,读者依据各自的期待视野来完成文本意义的构建。因此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依据自身的期待视野做出不同的阐释。
本文从接受理论角度,通过对《锦瑟》的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空白,并从句法、语义、意象三个方面对文本空白进行阐释。同时,对于如何处理诗歌翻译中的文本空白,本文也将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作参考。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第二章是对文本空白和《锦瑟》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对本文理论框架的概述。第四章从接受理论角度出发,对句法空白、语义空白、意象空白进行阐述,并探讨了这三类文本空白的形成原因及构成因素。第五章主要是从句法空白、语义空白、意象空白这三个方面对《锦瑟》及其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在句法空白这一节中,本文主要从词性活用、句子成分省略以及节奏和韵律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语义空白这一节中,本文将从词语意义、典故意义、象征意义对《锦瑟》的七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意象空白这一节中,本文将从物境、情境以及意境方面来探讨《锦瑟》及其七个英译本中的文本空白。通过对比研究,以此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中文本空白处理的一些启示。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对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空白翻译研究进行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同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文本空白当中的主题空白以及结构空白未被涉及,这些未被涉及的层面有待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