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二十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1911—1979),一生创作数量不多,却获得过许多重要奖项,如普利策奖(1956),国家图书奖(诗歌)(1970)和国家图书批评家奖(1977)等,还曾于19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二十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1911—1979),一生创作数量不多,却获得过许多重要奖项,如普利策奖(1956),国家图书奖(诗歌)(1970)和国家图书批评家奖(1977)等,还曾于1949-1950年荣膺美国桂冠诗人。本论文主要研究毕晓普诗歌中的音乐性。通过阅读毕晓普一生的诗歌作品,笔者发现她的诗歌体现出明显的音乐性。在研读了毕晓普的个人传记及相关背景资料后,证实了诗人对音乐有一种特殊偏好和依赖情结,这与她的童年不幸遭遇有较大关系。因此,本论文以毕晓普的个人成长经历为基点,关注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究诗人的声音美学观,从诗歌形式和诗歌措词两方面发掘其诗歌中的音乐性。在诗歌形式上,毕晓普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韵律和节奏,诗行安排,及多种固定诗歌形式的自如运用三个方面。在诗歌措词上,毕晓普诗歌中使用了许多富有音乐性的意象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术语,有些诗歌甚至直接冠以音乐的名称。这些创作技巧的运用,让毕晓普的诗歌极具音乐美感。同时,本论文还探讨了毕晓普诗歌音乐性的美学效应。女诗人的创作技巧及风格对同时代文人及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毕晓普诗歌音乐性的分析,发掘并展示给广大读者其诗歌中的音乐美感,从而吸引更多读者来关注和欣赏她的诗歌,安抚当今社会人们浮躁的心灵。
其他文献
全球化正在成为中国的发展的显著特征,而会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流活动,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会展外宣材料的翻译质量尤为重要。 本文以北京某
《欲望号街车》(以下简称《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最经典的戏剧作品,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街车》女主人公布兰奇
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角度对林纾和张培均两位译者所译的两版《黑奴吁天录》进行描述性文本分析,以历史的有效性作为理论依据,从历史有效性的时间延异维度观察意义在空
《骨》是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讲述的是唐人街梁家在二女儿自杀后所经历的种种心理创伤与身份危机。《骨》在1993年首度出版后很快成为流行全美的
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过程教学法主要被运用于过程教学法和结果教学的对比研究上。许多专家和外语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教学实验证明过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不能忽视文学作品所独具特色的美学效果。因此如何在准确翻译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达到跟原文相同的美学效果是文学翻译工
梁实秋作为一名著名的翻译家,因以一人之力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备受瞩目。由于历史原因,他曾因文学阶级性方面的论断而饱受争议。基于30年代前后左翼学者的部分激进观点,
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因其生动的人物角色、震撼的故事情节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该小说涉及到流散
受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西方哲学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影响,许多翻译学者重新思考了当前的翻译现状,将主体间性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中,认为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参与到翻
煤炭工业南京设计研究院参考隧道施工先进支护技术,在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小屯煤矿支护中优化格栅与钢支撑构件,达到了较好的支护效果。钢格栅系由普通建筑用钢筋经冷弯成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