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旨在评价火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有效性。作者对中风后肩痛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加用火针治疗前后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及探讨。为中风后肩痛的治疗探索一种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方法:
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患者来源于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受试对象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6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后肩痛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8至84岁,病程3至3650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采用临床随机分组方案,将符合标准的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所有病人均给予中风后肩痛常规康复治疗和火针阳性反应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中风后肩痛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内科常规治疗、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常规康复锻炼等。观察组每3日接受火针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1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积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Modified Rankin Scale生活质量评分(mRS),共7个量表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作用。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治疗前疗效观察指标等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性别、发病特点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2.组内比较:对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相关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方案对于缓解中风后肩痛及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均有确切疗效。
3.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疗效观察指标评分的差值进行非参数检验,两组治疗前后肌力、mRS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肿胀积分、FMA、MB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较常规康复治疗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消退肩关节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改善生活能力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有优势。
4.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缓解中风后肩痛及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均有确切疗效,且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消退肩关节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改善生活能力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优势。
本文旨在评价火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有效性。作者对中风后肩痛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及加用火针治疗前后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及探讨。为中风后肩痛的治疗探索一种疗效可靠、操作简单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方法:
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患者来源于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住院部及门诊。病例收集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受试对象标准(包括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60例符合标准的中风后肩痛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8至84岁,病程3至3650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采用临床随机分组方案,将符合标准的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所有病人均给予中风后肩痛常规康复治疗和火针阳性反应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中风后肩痛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内科常规治疗、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常规康复锻炼等。观察组每3日接受火针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1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肿胀积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AS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Modified Rankin Scale生活质量评分(mRS),共7个量表作为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作用。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中风后肩痛的临床有效性
结果:
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病程、治疗前疗效观察指标等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性别、发病特点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2.组内比较:对同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相关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方案对于缓解中风后肩痛及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均有确切疗效。
3.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疗效观察指标评分的差值进行非参数检验,两组治疗前后肌力、mRS评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肿胀积分、FMA、MBI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较常规康复治疗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消退肩关节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改善生活能力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有优势。
4.两组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缓解中风后肩痛及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均有确切疗效,且火针阳性反应点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在缓解肩关节疼痛、消退肩关节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改善生活能力方面较常规康复治疗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