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a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混性是近四十年来英美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跨哲学、逻辑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问题。含混性首先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特征是拥有边界情形。根据这个特征,日常语言就是一种含混语言,因为日常语言的几乎所有语词能应用的情形与不能应用的情形之间没有清晰边界。含混性产生的最严重哲学问题是堆垛悖论,它由一组渐变论证构成,而且它的原始实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逻辑学家欧布里德提出的堆悖论和秃头悖论。虽然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悖论可以解释为我们忽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但是经现代逻辑表达之后,这个悖论远不是我们能用辩证法就可说明的。由于含混性是堆垛悖论的根源,它常被当作逻辑问题,但除此之外它还引起与指称相联系的实在论问题、与语言用法相联系的意义问题、与“真”相联系的真理论问题以及与同一性相关的形而上学问题。目前,关于含混性的研究已经形成表征主义、多值逻辑、超赋值论、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几种典型理论进路,其中,多值逻辑、超赋值论和认知主义是解释含混性的标准理论。每种理论都相应提供一种堆垛悖论的解决方案,它们或者证明堆垛论证无效因为它使用的推理形式无效,或者证明堆垛论证不可靠因为它的某个前提为假。每种理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语言、逻辑、认知和形而上学成分。本文主要使用逻辑哲学和科学哲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含混性理论的发展,最终给出自己的观点。在导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含混性问题产生的背景、它涉及的哲学问题,以及早期分析哲学家对含混性问题的看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关注含混性的理论,而不关注哲学家关于此问题的个别观点,如果这些观点不能吸收到某种含混性理论当中的话。本文在第二章主要评述表征主义理论。含混性的表征主义理论源于罗素的含混性观点,据此表征主义理论又可分为罗素的先天表征主义与蒯因代表的发展罗素观点形成的描述表征主义。按照罗素的观点,含混性是表征的特征,是语词与世界之间的一多关系;含混性是一种语言现象,不涉及形而上学,也即事物(以及实在世界)不是含混的;但是,含混性使经典逻辑的排中律无效,含混性不能消除,所以我们只能将经典逻辑限制在理想语言领域。描述的表征主义赞成罗素提出的含混性是一种语言现象,不存在形而上学的含混性;但是,它认为日常语言的含混性可以消除,通过将其还原为或附生于以科学语言为范本的清晰语言,因此,经典逻辑可以得到辩护。罗素的表征主义的问题在于他过分限制经典逻辑的效力,并且将经典逻辑远离于日常语言使得经典逻辑变得对于日常推理或论证无用,也没有解决堆垛悖论。描述表征主义的困难在于科学语言并不是真正清晰的,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清晰语言的范型,消除含混语言可能会损弱我们对世界的描述力。本文在第三章主要评述多值逻辑理论。多值逻辑按照真值数量可以分为有限多值逻辑和无限多值逻辑。前者的真值数量是自然数,以三值逻辑为代表;后者的真值数量是0与1之间的实数,以模糊逻辑为代表。含混性带给经典逻辑的一个困挫是我们对含混语句不能根据经典二值原则来赋值,而多值语义学可以提供其他的真值来指派给含混语句。堆垛悖论的论证主要使用经典MP规则和等同传递律,而在多值语义学内,这两个定律都是无效的。但是,多值逻辑的困难是不能解决高阶含混性问题,它认为经典逻辑将真值划分为真假二值是不合理的,同样它将真值划分为真、假、不确定三个范畴或者无数真度的更多范畴也是不合理的,而且它还改变了经典“真”的性质,模糊语义学本身还存在许多直观矛盾。本文在第四章主要评述超赋值理论。超赋值论认为处于边界情形的含混语句是真值间隙,也即既不真也不假,所以经典二值原则不成立但排中律仍然成立。此外,超赋值论还认为存在概括式的真不需要有一个真的实例,因此可以解决堆垛悖论。超赋值论的孪生理论次赋值论主张边界情形的含混语句是真值重叠,也即既真又假,所以经典二值原则不成立但矛盾律需要缓和。根据次赋值语义学,MP规则和等同传递律都不成立,因此可以解决堆垛悖论。但是,超赋值论一方面同样遇到高阶含混性问题,另一方面用“超真”代替“真”也改变了经典“真”的属性。次赋值论的问题在于它容忍矛盾,并且在形式化方面还做得不够。本文在第五章主要评述虚无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虚无主义主张含混词项没有指称并且接受堆垛悖论,它在本体论上借此证明没有(日常)事物存在。认知主义以威廉姆森的理论为代表,它主张含混性是一种认知现象,也即含混性是一种无知。按照认知主义的观点,含混语词能应用的事物(外延)与不能应用的事物(反外延)之间有一个精确的“切割点”或边界线。认知主义认为我们应该保留经典逻辑,二值原则仍然成立。边界情形的含混语句的真值仍然是或真或假,只是我们不知道具体哪一个真值。根据认知主义的观点,我们对含混语词外延精确边界的无知以及对边界情形的含混语句的真值的无知可以通过我们拥有不确切知识来解释。因此,堆垛论证不成立。认知主义最大的困难是预设不可知的“切割点”违背我们的直觉,并且使这种理论保有奇迹和神秘色彩本文在第六章主要评述语境主义理论。语境主义一方面出于对超赋值论的不满,另一方面出于对认知主义的辩护。不同的语境主义者对待逻辑的立场不同,一些语境主义者主张三值语义学,也有的语境主义者坚持经典逻辑。语境主义主张含混语词拥有一种语境敏感性特征,应该把这个特征增加进解释含混性的语义学当中。同样,不同语境主义者对“语境”的理解也不同,有的将它视作一组语句集合,有的把它看做像比较类等外部语境因素与心理认知状态等内部语境因素的统一体。更多的语境主义者强调心理认知状态这种内在语境。因此,根据语境主义观点,含混语词的外延范围是依赖语境而变动的,边界情形可以归到含混语词的外延或反外延当中。既然含混谓词表达的属性随着语境(认知者的心理状态,即使客观外部语境固定)而变化,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含混谓词的外延与反外延之间的“切割点”在哪里。还有一种孪生的语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含混谓词表达的属性随语境发生变化而是含混谓词表达认知者相关的兴趣属性,正是这种属性随语境发生变化。语境主义最大的困难是即使外在语境和内在语境都固定,含混性仍然存在。本文在最后两章主张含混性是一种本体论“现象”,因而倡导形而上学的含混性。强的形而上学含混性是指存在含混对象,弱的形而上学含混性是指存在含混属性、含混关系与含混事态。既然实在世界由对象、属性、关系和事态构成,那么作为整体的实在世界也是含混的。在这种非经典形而上学视域下,本文将含混性定义为默认不可识别性,同时在借鉴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消解各种论证型式的堆垛悖论。本文认为堆垛悖论反映了我们使用逻辑系统内形式有效的推理或论证去表征系统外现实原型中的有效推理或论证时会出现不恰当相符问题,各种含混性逻辑正是在这种恰当相符性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但是,本文更认为堆垛悖论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现代逻辑的形式语言(符号语言)中潜藏的理性力量认识还不够。日常(含混)语言好比我们的眼睛,而现代逻辑的形式语言好比显微镜和望远镜,显微镜和望远镜虽不能提高我们对日常语言的洞察力,但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深、更远。由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看到的东西不符合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就抱怨和指责逻辑的形式语言不好是不对的。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英语的学习不仅能拓展交流方式,还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心智发展,提高其思维和认知能力。然而,经过长达
豆浆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因其营养价值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豆浆在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规律性地适量饮用豆浆
影片《画皮》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改编,讲述秦汉年间一段人妖之间的复杂爱情,通过导演的加工、创造,原著中对虚妄色相的讽刺主题荡然无存,变成了一种符合现代人爱情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难点,很多母语学习者对于写作都很苦恼,对外汉语写作的难度就更大了。对外汉语写作对汉语能力
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于是美国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与之接触,二者的关系从最初的小规模商业贸易到后来在军事经济上的全面合作。1953年两国关系开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于1999年由国务院转批,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且率先在上海试行
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分散现象一直是学校、教师、教学研究者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注意力集中的高低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小学生注意力分散问题,对于
自2001年以来,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也逐步开设了英语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教育要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就必须把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在首
儿童同伴关系是成人人际关系的“实验室”,是一种准人际关系。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及儿童的品行特征等。因此,在家庭教
<正>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二十年来,各级政府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电视旅游节目也随之风行,一段时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却又大多不温不火好景不长,有的甚至昙花一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