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极为丰富的题材,囊括了身份、创伤、流亡、记忆等诸多代表性主题。本文选择对石黑一雄作品中的空间建构进行研究,是因为空间是其写作中的重要问题。石黑一雄出生在长崎,五岁时移民到英国,他生命中遭遇了不同的空间经验的冲击,空间建构是其小说的起点,也是其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场域。 本文运用新文化地理学、“第三空间”、空间权力和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极为丰富的题材,囊括了身份、创伤、流亡、记忆等诸多代表性主题。本文选择对石黑一雄作品中的空间建构进行研究,是因为空间是其写作中的重要问题。石黑一雄出生在长崎,五岁时移民到英国,他生命中遭遇了不同的空间经验的冲击,空间建构是其小说的起点,也是其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化的场域。
本文运用新文化地理学、“第三空间”、空间权力和空间叙事等多种空间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对石黑一雄迄今创作的全部七篇长篇小说进行整体讨论,认为石黑一雄小说中的空间具有地理、社会、心理、人文等多重属性。石黑一雄小说建构了以文化杂合为特征的地理空间,以权力为特征的社会空间,以孤独为特征的心理空间。因其地理空间、空间意象、文类和叙事策略以及人物和作者身份均呈现“混杂”的特点,本文认为石黑一雄的空间建构具有文化混杂的特征。石黑一雄通过空间的混杂性实现了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文学中保守的岛国意识的突围和空间现代性的反思。
其他文献
个体整合视觉文字及其听觉语音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与其阅读水平紧密相关。Blomert(2011)提出不能形成字母.语音的早期自动化整合是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核心缺陷。然而,对于发展性阅读障碍者是否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问题仍存在争论。在发现阅读障碍者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研究中,视听刺激均是同时或接近同时呈现的,而未发现阅读障碍者存在形音整合缺陷的研究中,视听刺激呈现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这提示我们视听刺激时间
团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组织形式,然而,基于团队的组织设计形式却依然采用职位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团队。在不确定性时代,组织应当基于角色来对团队进行管理,以组织对员工的期望作为出发点,才能够使企业迅速地调整人力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和竞争压力。在团队理论的研究上,研究者们针对团队角色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针对团队角色理论的探讨仅仅局限于以下三类问题。其一是针对团队角色的分类问
“声音”一直以来都是诗歌表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古典汉诗中诗人以“声音”为形式生成节奏和韵律。而在现代诗学体系中,“声音”的含义被进一步扩大,除了悬浮于字词表面的格律之外,它还指涉了一位诗人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历史眼光、自觉的美学追求以及渗透于诗歌整体的个人化经验等等。现如今,“声音”可以说是成为了辨别诗人的另一“性征”,在诗歌研究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作为一名倾听时代之音的当代诗人,张执浩以敏锐
杜涯诗歌包涵着浓郁的“宇宙意识”和“乡愁”之思。所谓宇宙意识,是人类以渺小而有限的生命去感知广阔而无限的宇宙时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体悟,它涉及到个体对生命的存在价值、万物生与死的矛盾冲突、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表现等具体问题的思考,并引发诸如对人性、伦理、宇宙等范畴的深入探索。 在杜涯的诗歌中,宇宙不仅是作为一种诗歌意象来比喻故乡,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含义:它以广博的存在容纳、延伸着诗人的“乡愁”,它象
本文所讨论的《月下小景》是沈从文寓居青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九篇短篇故事构成。《月下小景》集中的故事充满矛盾,且表层含义之下蕴含着深层意义,由此故事成为难以简单界定的复义文本。反讽是将表面矛盾统一起来的一种方式,且具有强调世界多样性的特点,故论文选取反讽进入小说。 通过对小说集《月下小景》语言、结构、意义的反讽分析,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揭示作者为何反讽以及这种反讽所彰显的作者的主体精神。
桑塔格的沉默美学理论自诞生就受到巨大关注,常常被人看作是她早期激进与反叛的表现。事实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桑塔格的理论并非发表之初就确定下来,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在沉默美学诞生之初,由于语言的悖论和历史的重压这两座难移的大山,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表现得卑躬屈膝,要么傲慢无礼,其中伴随着对语言、读者(观众)、历史、道德的不同态度,而年轻的桑塔格选择了最激进
《小说灯笼》是太宰治在战争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没有早期太宰治式的叛逆,也没有晚期“斜阳”般的颓败,带有一定程度的明朗色泽。在《小说灯笼》的16篇小说中,每一篇都有“作家”身份的人物出现,这些“作家”身上充满悖谬,是突兀的矛盾体,他们集美与丑、善与恶、成熟与童真、纯粹与浑噩于一身,但是目前对太宰治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斜阳》、《维荣之妻》、《人间失格》等作品,侧重研究“堕落”、“死亡”、“无赖”、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都以阿富汗为背景,围绕阿富汗人的悲欢离合展开,被称为“阿富汗三部曲”。作为一位移民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胡赛尼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这两者在意识形态、宗教、政治等方面格格不入。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胡赛尼成为了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联结者、沟通者。 “家园”是胡赛尼小说的重要主题。他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母国阿富汗,描写战争
《老妇还乡》是瑞士德语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经典作品之一,因其怪诞的风格、强烈的戏剧效果和深刻的思想在世界剧坛引起轰动,随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在各国持续上演。本文从跨文化戏剧改编的角度切入,聚焦《老妇还乡》在中国的演出情况,关注其改编过程和改编效果,探讨其背后所隐藏的改编动机和改编逻辑。同时结合新时期戏剧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审视中国的跨文化戏剧改编现象,并提出相关
自1967年发表处女作《星形广场》以来,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已先后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作品,展现了后现代历史背景下青年人的存在状态。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人物形象、时代背景、故事情节、文本结构等出现了很大的重复性,体现了循环轮回的特点。 论文一共有四章。第一章主要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莫迪亚诺的小说世界中的内外重复。第一节主要论述这种文本重复的来源,即后现代破碎的语境;第二节重点论述莫迪亚诺小说互文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