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至唐初《春秋》学“疑传现象”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p1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代以来的《春秋》学,学者们主要依托三传传文,以探求《春秋》经文中的孔子大义为旨归,意图阐尽可以指导社会秩序的人伦常道。《春秋》经、传的阐释便与社会意识形态联系密切。因此在不同时期,便会注入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或对经、传的不同理解,各《春秋》学者必然要对《春秋》经、传作适合时代的阐释;另一层面看,这便会层累出《春秋》经、传解读的多样性,从而造成原义不显,导致以追求圣人大义为目标的学者产生“疑惑”。虽然三传均传述《春秋》,有相同、相通之处,但更有众多互异甚至矛盾的部分。汉唐时期,始终存在一类学者,即依据某一传文,各自形成相互区别的家派学说,质疑其它传文解经的合理性。尤以汉儒最为代表,表现为三传学者之间相互攻击、否定。随着三传之间相互驳难,致使学者执着于传文文意,离经义解读越来越远。汉末至唐初,部分学者开始质疑三传均有其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应该在反思的过程中,求得《春秋》经义。那么这种源于学理上质疑传文及传意的经学思考,可称为“疑传现象”。汉末至唐初出现的“疑传现象”表明,“三传”虽然都是对经文的传述,但其文字是否讹误?时间记载是否正确?史事是否舛误?传文能否全然地表述经义等“疑惑”,构成了“疑传现象”的主要内容。何休、郑玄、杜预、范宁等经学家均著有《春秋》学著作,是为“疑传现象”中的主力,其各自对三传中的“错漏”与“不合理”之处进行质疑和反思,表现出了经学家们对三传的批判意识。通过对传文、传意的反思,逐渐摆脱固执于某一成说的弊端,以求得真正的经文大义。从汉末至唐初的学术领域看,除了经学的发展之外,文、史、玄、佛等学术领域逐渐开拓,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经学之间便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碰撞,故而也造成了“疑传”。因此,“疑传”便不仅仅局限于经学家,还涉及文士、史学家、玄学家以及佛教徒。“疑传”的学术领域和学术主体变得多元化,对《春秋》传的质疑程度就更为丰富且深刻。其本质目的是要通过反对固执于某一传文、传意,合理质疑三传中部分矛盾且不合理的内容,以求能够相对地贴合经义。另一个角度讲,汉末之后,社会学风的转变,导致学者开始反思汉代《春秋》学的流弊,一方面《春秋》学的谶纬神学化,已经不再是学者追求的“圣人大义”;另一方面,经学章句固化、繁琐化的治经方式,不再适合探求真正的经义。汉末至唐初,对神学性的批判,玄、佛“言不尽意”思想以及文史学者对《春秋》经传求实除弊的反思均成为了“疑传现象”的重要成因。如此,便更加确证了汉末至唐初存在着区别于汉代及唐宋时期对传的质疑甚至否定的“疑传现象”。汉末至唐初的“疑传现象”其实是在尊经主流下,部分学者对《春秋》传进行了局部的不具颠覆性的怀疑和反思。这种“疑传现象”缘由新学术形态从深层学理上的理性质疑,又直接影响唐代《春秋》学。啖助学派作为唐代《春秋》研究的主力,其特点就在于对经传的怀疑,深受汉末唐初“疑传现象”的影响,啖助学派企图通过对三传的否定性解读,以求在经文中求得“原情”。刘知几则延续汉末至唐初生发的史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杜预等说法,大力阐发《春秋》和《左传》“史”层面的作用,并攻击经学下的《春秋》学阐释及其它二传。被称为《春秋》外传的《国语》,历来也被视为解读《春秋》大义的依据,柳宗元深受啖助学派的影响,作《非国语》,对《国语》中神学性等不合圣人之道的内容进行了“非议”。总之,汉末至唐初学者们开始对《春秋》传是否能够真正并全然地反映出经义提出了质疑,通过注解和论证,反对汉代《春秋》学般固守某一传文或传意的解经方式,对《春秋》传文与传意进行了不具颠覆性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学术领域及主体逐渐扩大,从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经学现象,即“疑传现象”。汉末至唐初的这种“疑传现象”,对唐代学者重新审视《春秋》经传的性质及解读方式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已经是普遍现象,参加课外辅导逐渐成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辅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小学生语文课外辅导有其自身特点。山东省菏泽市X小学是本次调查研究的样本。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参加语文课外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小学生被动接受家长的安排,考试内容决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由HL阶段的最低值8.44种持续增至SCAF阶段的32.67种,至C
知音是建立在相互认可、相互激励前提下的一种和谐的感性关系,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知音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包含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理性交流,还包含着对他人的赏识、赞美和崇拜。在知音文化下解读《伯牙绝弦》,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知音文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赞美他人的好习惯。
近义连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会对近义连词产生混淆,从而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出现偏误。目前学界大多数对“因此”“从而”的研究都是从其产生的源流和发展的历程上展开的,单独研究“因此”或“从而”的成果也有不少,但是从近义连词的角度,把“因此”和“从而”放在一起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还不多。“因此”“从而”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离不开对这两个词的语法学研究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偏误研究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于初中生来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媒介就是语文教材,文言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文字的形式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最新教材,在文言散文的选编方面独具特色。论文中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散文的选文和编排进行研究,指出其价值及待完善之处,希望为之后的教材选编以及师生使用教材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学教学设计层出不穷,作为沟通教师的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桥梁,备受国内一些教学比赛的青睐。研究者通过对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不同教学设计的思考与比较,意识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未必能达到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调查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探索二者存在差距的原因,并试图将此差距最小化,本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至关重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的教学也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全部”“所有”“一切”这三个词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留学生在使用的时候也会出现许多偏误。本文通过检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使用这三个词语的语料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全部”“所有”“一切”的本体进行辨析。除此之外,本文还借助暨南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
金履祥是宋元之际《尚书》学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著名学者,治《尚书》之学贯穿于金履祥的一生,形成了独特的注、论、用、表《尚书》治学系统。金履祥天生聪慧,幼而敏睿,在承继家学基础上,早岁先后拜师王柏、何基门下,以“章释句解”为体式完成了十二卷的《尚书注》(此为“注”),奠定了其终身治《尚书》之学的根基。正是在其早岁所成《尚书注》的基础上,金履祥提出了在《尚书》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系列论说(此为“论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宝库。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与喜怒哀乐。每每吟诵时,古人的智慧与趣味总会跃然纸上,令人向往。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系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汉字教学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汉字教学法不断地推陈出新,汉字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变革更新。教材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关于对外汉字教材的研究也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对外汉字教材为研究对象,以《张老师教汉字》和《体验汉字》为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套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提出建议。通过对教材编排概况、生字和汉字知识的选择排列、汉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