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材料零部件在制备、加工及服役过程中由于内部弹塑性变形不协调,始终伴随着内应力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外载荷的交互作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及服役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等可造成材料变形甚至开裂;服役环境下内应力亦可导致材料提前失效。而表面强化处理引入的压应力层可显著提升疲劳性能。微观内应力梯度则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宏/微观内应力使生产加工工艺,服役安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A04038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材料零部件在制备、加工及服役过程中由于内部弹塑性变形不协调,始终伴随着内应力的产生、演化及其与外载荷的交互作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及服役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铸造应力、焊接应力等可造成材料变形甚至开裂;服役环境下内应力亦可导致材料提前失效。而表面强化处理引入的压应力层可显著提升疲劳性能。微观内应力梯度则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疲劳损伤行为有重要作用。因此,宏/微观内应力使生产加工工艺,服役安全评估以及变形和损伤失效行为研究变得复杂,发展能对材料大深度范围应力/弹性应变梯度进行高空间和应变分辨的无损表征技术,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目前常用的应力表征技术普遍存在不足,如机械释放法会对材料产生不可逆破坏,实验室X射线衍射法仅能无损测量表层应力,中子衍射技术虽具有厘米尺度穿透优势,但空间分辨率低。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兼具高倒易/实空间、时间分辨率及深穿透的优势,但普通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应力梯度解析。基于差分光阑技术的微束衍射实验能够实现亚微米空间分辨率的三维弹性应变梯度表征,但对金属材料的穿透深度较小且很难实现高统计量的测量。本文将中/高能X射线深穿透优势和差分光阑技术高空间分辨率优势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在同步辐射中/高能X射线衍射(透射模式)中使用差分光阑技术实现深度应力表征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同步辐射衍射实验模拟方法研究,新方法的装置研发和模拟验证及数据处理算法开发工作,并以疲劳变形高温合金为模型材料进行介观尺度三维弹性应变梯度的微束衍射表征,以在其基础上拓展开发出适合工程材料的大深度范围应力梯度表征新方法。(1)基于X射线衍射运动学原理并结合有限元法,进行了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利用Ewald图解法衍射判据及倒易畴随机离散化方法,实现了接近真实衍射过程的计算模拟。开发了晶体结构文件读取程序,实现了任意空间群晶体结构导入及晶体学相关计算和衍射谱、吸收系数计算。模拟了多晶粉末衍射中晶粒尺寸、马赛克晶体微取向对衍射的影响,模拟了基于狭缝准直技术的弹性应变梯度深度分辨实验。这些结果证明开发的模拟程序能真实反映X射线衍射实验规律。该模拟方法的建立为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实验新方法的验证提供了依据,可减少试错成本,缩短研发周期。(2)对本文提出的单色光X射线透射模式下使用差分光阑技术实现深度应力表征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实验装置研发并开发了衍射数据深度重构算法。基于开发的模拟程序对新方法的深度应力解析能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法具备深度方向20 μm的空间分辨率以及小于200με的弹性应变解析精度。同步辐射中/高能(30-60 keV)X射线可穿透1 mm的铝及0.5 mm的镍,满足金属工程材料大深度范围应力/弹性应变梯度的测试需求。本研究为工程材料和部件中应力分布的三维无损表征提供了新手段。(3)对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面探测器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图像处理算法和随机一致性采样(RANSAC)算法,成功开发了面探测器几何参数自动校准技术及相应软件。校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稳健地应对完整衍射环、分段衍射环,甚至散斑状标样数据的自动校准任务。开发了基于权重直方图算法和像素分割算法的二维衍射图积分处理算法,对校准后二维衍射数据的积分结果表明,像素分割算法积分数据的平滑性优于直方图算法,但计算更为耗时,通过LUT技术对积分批处理进行了加速。将积分结果与国外同类型软件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本研究算法的准确性。软件具有简洁的交互式操作界面,快速积分批处理,数据后处理及可视化功能。研究成果对提升同步辐射数据处理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实验效率有重要作用。(4)利用具有深度分辨能力的微束衍射表征技术,研究了镍基高温合金GH4738高温低周疲劳后的长程弹性应变梯度和局域晶体转动,建立了微观组织损伤和疲劳失效的联系,揭示了 PLB(Persistent Lüders Band)与基体界面处的巨大弹性应变梯度,以及PLB交叉处的缺陷和拉应力集中是该合金疲劳损伤的主要内在微观机制。本研究表明,具有深度分辨能力的弹性应变场表征技术,在工程材料局域损伤的微观机制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原创性地提出了在同步辐射中/高能X射线衍射透射模式下使用差分光阑技术实现深度应力表征的新方法,完成了实验装置研发,利用自主开发的X射线衍射实验模拟程序验证了其深度应力表征能力。新方法可为金属材料大深度范围应力梯度表征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和保障。
其他文献
为明确荒漠生态系统碳汇是否有助于提升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问题,文章论述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源/汇驱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从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及植物碳同化的角度分析了植被恢复对荒漠生态系统碳汇扩增的意义。分析表明,荒漠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间协同作用研究不完善,对荒漠植被及土壤碳同化过程间的联系及碳固定后的最终走向仍然不明确,给荒漠生态系统增汇研究带来了局限性。未来应更加关注植物在干旱环
双相不锈钢因具有优秀的耐腐蚀性能和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油气开发。然而,已报道多起海洋双相不锈钢部件因氢脆发生失效事件。到目前为止,关于双相不锈钢的氢扩散、氢陷阱以及氢脆机制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本文对双相不锈钢的氢传输和氢致断裂机制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双相不锈钢的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2205双相不锈钢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电化学氢渗透、多物理场有限元法、
Ni-Mn-Ga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大输出应变、高功率因子、可磁驱动的优势,使其有望满足微型传感、制动领域的应用需求。Ni-Mn-Ga合金多功能特性的来源是马氏体相变,由于马氏体相的自协作行为,导致合金实现双程形状记忆效应需要经过训练过程,难以直接实现高应变输出;另一方面,关于合金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电阻及阻抗信号的研究非常有限,缺乏对相变相关磁电阻效应与磁阻抗效应的理论机制研究。为了解决块体多晶N
形变是材料在制造、加工和使用工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近年来,突破“超级钢”向更高强韧、耐腐蚀的高性能材料探索已经开始,有国内学者研发出了屈服强度达到2200 MPa、延展性达到25%左右的碳钢材料。腐蚀科学表明,高强度、高延展形变的材料反较低强度、低形变材料更易发生腐蚀断裂,而目前关于材料腐蚀寿命的研究中,很少考虑高延展应变对腐蚀寿命的影响。本论文关注高延展性材料在使用中常发生的应变现象,进行应变与
共晶高熵合金兼具高熵合金广阔的成分设计空间和共晶合金铸造流动性好、微观偏析少等特点,可以满足众多精密仪器和复杂大型铸造零件的要求,为高熵合金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但目前多主元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缺乏指导准则,这极大的限制了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开发和实际应用。因此,本论文以二元合金平衡相图中的共晶成分为起点,耦合各元素之间的混合焓进行共晶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并把此方法从四元拓展到高阶共晶高熵合金
高熵合金作为一类新型的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显微组织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如高强度和高韧性、耐摩擦磨损、耐腐蚀、耐辐照性、耐高温等,在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可期的应用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具有面心立方结构(Face-Centered-Cubic,FCC)的高熵合金通常拥有优异的塑性和适中的强度,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在众多FCC结构的高熵合金中,CoCrNi合金在室温和低温下都呈现出
低合金钢在大气环境中经历初期腐蚀萌生与扩展,向全面腐蚀发展,并形成稳定锈层。在此过程中钢中夹杂物和组织结构影响低合金钢的初期腐蚀行为及全面腐蚀的锈层转变过程,且合金元素在夹杂物区域及组织结构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了各阶段的腐蚀特征。本文通过真空冶炼、腐蚀形貌观察、产物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贝氏体组织状态下的合金元素Cu、Cr、Sb单一及协同作用对锈层转变特征影响,明确了合金元素对低合金钢锈层作用机制,并优选了
钛基复合材料可通过引入增强相有效改善基体的耐磨性和综合力学性能,特别是TiB增强相具有与钛接近的密度和热膨胀系数,可减小热加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避免因温度变化产生裂纹。因此,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钛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粉末冶金制备技术在钛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近终成形、组织调控方面有独特优势,然而钛对氧敏感,临界固溶氧含量低,导致粉末冶金钛制品低氧控制较难,不易实现低温全致密。此外,增强相的引入也会
由于同时具有稳定的多主元基体和高密度、分布均匀的共格第二相,析出强化的FCC(体心立方)高熵合金不仅展现出优异的室温力学性能,还被广泛认为是新一代高温结构材料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在FCC析出强化高熵合金的制备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尺寸脆性相的生成。脆性第二相的存在会诱发变形时的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导致材料失稳。此外,作为一种新型高温材料,对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行为,尤其是高温蠕变行为的研究仍然不足,这
煤系油气是重要的接替能源,在能源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淮南煤田煤系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太原组不仅具有煤系天然气的潜力,还具有煤成油的潜力,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太原组中常见油流。本文通过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生烃潜力、储层矿物组成和脆性特征、储层储集空间特征的分析,以油气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从非常规油气研究思路出发,结合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对淮南地区太原组煤系油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