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语言不是人们随意遣词造句的结果,而是受自身“集体模式”规定与制约的产物。在这种“集体模式”的规定与制约中,具体的文学作品沿着一整套规则和秩序自动生成,产生了一种普遍性,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广泛的理解、认可或推崇。全文从“文学语言‘集体模式’的存在及其表现”、“文学语言‘集体模式’的形成根源”、“文学语言‘集体模式’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和“文学语言‘集体模式’的具体生发——文学言语的‘多样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大量的文学现象表明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及其外部因素长期作用于文学活动,使得文学语言从整体上具有了一种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深层结构。具体作品在这种深层结构的规定中生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学语言系统自身稳固而有力的“集体模式”。由于该模式作为一种先在语言规则在整个语言系统中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只有与具体的语词发生作用才是存在的,因而它在具体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内隐性、稳固性和创造性的存在形态。其次,文学语言的“集体模式”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深层规则与秩序有着深层的形成根源。从语言内部来看,这种“集体模式”是在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则与秩序下自动生成的,受语言无意识的影响。人类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使人们产生了共同的心理基底,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并在文学语言中产生了带有原始心理印迹的“集体模式”。同时,人类各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活动分不开的,不同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无意识往往造就出不同的文学语言。再次,作家只有通过文学语言才能进行创作、抒发情感,读者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的阅读才能体验文学、获得审美愉悦,而作品也是由文学语言呈现的,所以整个文学活动都是经由文学语言才得以展开。又因为文学语言的“集体模式”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探索文学奥秘的一条途径,所以了解并遵循这种模式势必有利于文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和进一步发展。最后,文学语言的“集体模式”本身是稳固的,但它在生成为具体文学作品言语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作家表情达意的创作个性和具体语境设置的需要,因为作家为了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必然会超越性地创造出语言表达的多种途径,具体语境也制约着语言的呈现。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才使得文学言语活动能够行之有效地展开,而且也正是这些生动多样的言语活动,才能传达出每个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组成丰富多彩的表征世界,吸引大批人关注文学、喜欢文学。总之,本文的意图在于探究文学语言的潜在生成。具体文学作品的言语遵循着文学语言的“集体模式”,在其生发的过程中又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样态。这使得文学作品既保持了语言的共同性,便于交流,又没有丧失其具体言语的个性化色彩,从而巩固着文学语言的有效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