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立法共经历了1986年《民法通则》、2009年《侵权责任法》和现行《民法典》三个阶段。其中,2020年出台的《民法典》第1186条在《侵权责任法》第24条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一般条款的基础上将“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为“依据法律的规定”,明确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条款与第1186条配合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其修改意旨在于解决实践中因法官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被滥用的问题,达到限制与规范适用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立法共经历了1986年《民法通则》、2009年《侵权责任法》和现行《民法典》三个阶段。其中,2020年出台的《民法典》第1186条在《侵权责任法》第24条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一般条款的基础上将“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为“依据法律的规定”,明确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条款与第1186条配合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其修改意旨在于解决实践中因法官自由裁量空间过大而被滥用的问题,达到限制与规范适用范围的目的。从该角度来看,此次修改无疑是该规则在立法层面的一大进步。但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民法典》并未指明究竟哪些条款属于“法律规定”适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条款,加之《侵权责任法》期间司法实践中遗留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导致《民法典》实施后依然存在滥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情形。本文的目的即通过指出《民法典》目前实施当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具体适用条件及适用情形的基础上,给出应对该规则在理解与适用中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共包括三个章节,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通过案例呈现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在理解与适用中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虽然《民法典》已在《侵权责任法》中该规则一般条款内容的基础上作出了修改,但其在理解上依然存在模糊与争议之处,从而导致司法实践判例中存在同案不同判,司法判决与法律规定存在偏差的问题。该章节将以穿插案例的方式揭示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在实践适用中的问题,分析导致产生理解与适用问题的成因,从而找出《民法典》实施后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尚需被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为解决第一章中总结出的问题,将先从解读《民法典》中1186条该规则一般条款规定入手。对该规则的基本内涵理解与运用不够清晰准确系导致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基本原因。而第1186条作为一般条款,具有明确基本运用援引条件、指导其他具体条款适用的重要作用,其在《民法典》中的表述简洁,且尚无对应配套司法解释详细解读,容易使不同主体对该规则的基本内涵与运用产生不同的理解偏差,从而影响法律的实践效果。此外,在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一般条款的运用层面,新增第1186条中“依据法律的规定”的要求后,该规则的具体援引运用模式的操作问题将会在本章节得到解释。第三章,分析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的具体适用情形。关于适用情形是该规则目前最需要被明确与解决的部分。一方面,适用情形范围认定不一是影响司法适用重要成因,另一方面,唯有确定了适用情形才能确定第1186条指向的具体情形条款。而从《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到《民法典》,我国一直没有立法或相关司法解释对该规则的具体适用情形或界定标准予以明确、亦没有明确被指向的适用法律规定。因此,确定统一的适用条件标准,规范适用情形对于解决公平分担损失规则实践中的适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章节中,笔者将以《民法典》第1186条公平分担损失规则一般规定的限制条件为鉴别标准,对实践中极易被划分到适用情形中的九种情形予以鉴别,目的在于明确该规则的适用情形范围、给出适用情形的确定标准、指出第1186条指向的适用法律条款范围。
其他文献
《民法典》第535条第1款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虽然与《合同法》的规定相比有所扩张,但与民法典合同编的一审稿和二审稿中关于“债务人的权利”的规定相比,有相当程度的收缩,总体上对代位权客体扩张的态度较为保守。如果对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解释严格遵循文义解释,那么“债权”及“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原则上仅包含了债权以及担保权利,并不能包括物权请求权、形成权、保全性的权利、诉讼法上的权利或公法上的权利
数字音乐版权作为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利,权利人自由决定如何行使该权利并不违反法律规定。数字音乐版权独家授权对打击盗版、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版权人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知识产权的一个很大特点是排他性使用,版权的独家授权也引发了版权市场数字音乐平台版权集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依靠知识产权法对独家授权模式进行反垄断规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反垄断法的适时介入能够有效维护数字音乐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同时因为独家授权
高空抛物罪以“情节犯”的标准入罪已经尘埃落定,我国刑事法律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又新增“一员”,因此,在高空抛物罪保护法益的层面上,本文立足于隔离层法益说~1,探讨高空抛物罪构成要素的界定。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罪构成要件的解释尚存在理论纷争,明确而具体的要素细化规定缺失,形成高空抛物罪在入罪和出罪上的司法不确定性,其中,高空抛物罪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解释难题:第一,高空抛物罪客观要件解释困境;
《劳动合同法》八十五条规定的加付赔偿制度乃惩罚性赔偿在我国劳动法领域应用之结果,是劳工工资支付保障的重要法律依据。当前司法实务的主流观点认为,劳动者获得加付赔偿金需要以劳动监察机关行政程序作为前提。出于缺少相应强制执行权等原因,劳动监察机关在实践中很少会向用人单位出具责令行为的行政文书。通过案例检索分析可知,由于缺少行政前置程序,劳动者的加付赔偿金请求大多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加付赔偿金条款处于“睡眠
《民法典》第997条规定的人格权禁令制度是我国人格权立法领域的重大创造性举措,其改变了我国以往通过“行为保全+民事诉讼”相结合的人格权保护方式,实现了由消极被动的事后制裁到积极的事前预防模式的转换,突显了对人格权的优先级保护,对于遏制人格权侵权行为、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程序法视角对人格权禁令的基础理论、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通过对现有先行性实践案例的评价与分析,针对人格权禁
从各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积极刑法观总体处于扩张趋势。随着我国社会风险日趋增加、集体利益保障需求递增、违法制裁体系的巨变,我国立法者充分考虑外部国家安全秩序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内部传统刑法规制作用弱化的现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先后通过了11个《刑法修正案》,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刑事立法决定。通览这十一个修正案可以发现积极预防的刑事立法趋势越发明显,《刑法修正案(十一)》更是通过大
司法实践中,猥亵儿童犯罪案件具有熟人作案率较高,部分行为人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的再犯率较高,案发地点与犯罪行为人工作单位、住处密切关联等特点,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犯罪预防方面具有其个罪特殊性。《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所规定的刑事职业禁止是一种非刑罚处罚措施,它和刑事禁止令、行政职业禁止共同组成了我国“三位一体双轨制”并行的职业禁止制度体系,是我国预防猥亵儿童犯罪再犯的重要制度设计。一方面,职业禁止制度对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催生大量融资需求,在理性经济人的趋利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方便快捷的新型担保。而以不动产特别是房屋为担保标的物的担保在实践中最为常见,且借贷关系和房屋买卖关系常常混同,案情复杂多样,给司法实践和学理研究带来了诸多难题。《民法典》第388条确认了非典型担保的合同效力,但始终没有对让与担保做出明确规定。《九民会议纪要》和《担保制度司法解释》肯认了让与担保合同的效力,且已经完成财产权利变动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涉外定牌加工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日渐繁荣,但是与之相关的涉外定牌加工侵权纠纷不断,给我国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以来争论不断,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况,严重影响到我国司法的公信力。究其根本原因,这在于我国对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认定的标准不清晰、不明确,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当前我国涉外定牌加工商标侵权认定标准存在
在公司投资关系中,实际出资人出于特定目的选择“藏身幕后”,委托名义股东持股,造成“名实不符”之假象。股权代持现象给本就错综复杂的公司法律关系增添了更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股权代持双方何者为公司股东、股权投资收益应当如何分配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审判人员。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均建立在股权代持协议之上,分析股权代持的具体规则之前,在事实层面上对股权代持协议的效力及其引发的后果进行研究是必要的。2011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