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贫困是很多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但这之后贫困仍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随着数字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技术鸿沟和区域联系之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对贫困减缓真正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很多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对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影响。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但这之后贫困仍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随着数字技术日益广泛的运用,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在技术鸿沟和区域联系之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否对贫困减缓真正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为主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减贫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考察数字普惠金融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从直接和空间溢出两个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财政支出之后,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贫困减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2)一个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地区减贫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能够显著降低其关联地区的贫困率即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关联地区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本文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进行估计,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深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从长期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减贫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建立多元化征信体系的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对外贸易与国内消费升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本文专门研究对外贸易对国内消费升级的影响,这一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从理论层面看,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分别涉及贸易与技术进步、贸易与产业升级、贸易对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影响,但从需求升级的视角,借助中介变量系统梳理对外贸易之于消费升级作用的文献较少。从政策层面看,日益扩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核心力量,扩大内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自2004年以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实施十余年,对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农机工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省份相同品目、相同档次的农业机械补贴相同的金额,补贴额与机械实际销售价格无关。但农业农村部只规定了各类机具的补贴上限,具体的补贴额度由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自行
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为我国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提升契机,但我国各地区长期的非均衡发展使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创新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无疑不利于区域创新的协调发展。随着市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趋于整合,如何促进区域创新收敛,成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形下,本研究借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框架,将市场整合与区域创新收敛纳入同一个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心更加倾向于经济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然而,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过于追求数量上市场规模的扩大,忽略质量的提升,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技术效率普遍低下,呈现起伏波动的特征。另一方面,伴随着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是农村贫困减缓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其消费能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农村贫困减缓的各种政策不断推行,农村地区的减贫收获了巨大成效。不过由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已变缓、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仍有一部分的农村居民处于贫困状态或低收入状态。在这个现状下,本论文立足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民族
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工权益以及财务造假等社会责任问题时常发生并且日趋严重,这些问题使得社会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十分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公司法》早已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并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将社会责任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关于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的关系,理论界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并且鲜有学者
20世纪以来,网络技术越来越渗透金融界,P2P、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新兴的金融模式萌芽并高速发展,并不断冲击着传统金融业。余额宝为主的互联网货币基金、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涌现更是把数字金融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数字金融通过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创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提升了触达能力,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全世界新一轮科技竞争与工业革命的主要阵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有效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既可以促进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对提高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有重要影响。 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视角研究绿色技术创新,既丰富绿色
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各要素在不同时期对国际化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从机理上探究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币国际化双向互动关系:近些年我国“双顺差”以及“一顺一逆”国际收支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产生相应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又会带来国际收支结构发生变动。2016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战对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带来新的变数,也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因此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与人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以表内资产负债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差额逐渐缩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发展减缓,商业银行发展进程减速。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市场和国际接轨的步调逐渐一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国家既定经营目标的经营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商业银行开始加速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型。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