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长期置于“城市目标导向”逻辑框架下的中国乡村呈现出逐渐衰落的现状。为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中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由于产业发展要素禀赋不同,中国各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已经形成了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为认清当前中国各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阶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亟需从状态和效率两个维度科学地评价和分析中国各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为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熵值-TOPSIS综合分析法、DEA-BBC法、Malmquist指数法、象限图分析法等方法,从状态和效率两个维度对中国省域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
本研究首先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从系统的视角对农村产业体系发展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从状态和效率两个维度对农村产业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状态内涵,从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内部发展和产业外部环境三个层面选取18个指标,确立了农村产业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熵值-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产业发展状态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效率内涵,确立了DEA-BBC和Malmquist指数法的农村产业发展效率评价模型,对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产业发展效率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目标导向下,借鉴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基于前两章分析结果构建状态-效率二维分类体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类型识别和综合评价。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在状态方面,2007-2017年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状态水平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态势,各区域间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效率方面,2007-2017年中国农村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东部区域农村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非效率主要是由于规模因素问题;西部地区在管理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全国整体水平差异逐渐扩大,需要提升产业发展要素利用效率、增加投入规模来实现农村产业效益的提升。根据农村产业发展达到的状态水平和效率表现,将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类型,不同类型地区应当明确现阶段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
本研究首先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国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行梳理,从系统的视角对农村产业体系发展要素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从状态和效率两个维度对农村产业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农村产业发展状态内涵,从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内部发展和产业外部环境三个层面选取18个指标,确立了农村产业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熵值-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产业发展状态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农村产业发展效率内涵,确立了DEA-BBC和Malmquist指数法的农村产业发展效率评价模型,对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产业发展效率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目标导向下,借鉴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基于前两章分析结果构建状态-效率二维分类体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类型识别和综合评价。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在状态方面,2007-2017年中国农村产业发展状态水平始终保持东高西低的态势,各区域间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效率方面,2007-2017年中国农村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东部区域农村产业综合技术效率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形成非效率主要是由于规模因素问题;西部地区在管理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全国整体水平差异逐渐扩大,需要提升产业发展要素利用效率、增加投入规模来实现农村产业效益的提升。根据农村产业发展达到的状态水平和效率表现,将中国30个省市的农村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类型,不同类型地区应当明确现阶段发展问题及未来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