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螺旋理论”是由诺尔纽曼提出的经典传播学理论。该理论建立在大众传播探索的基础上,描述了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再一次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理论包含三个核心概念:“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意见气候”、“准感官统计官能”。“被社会孤立的恐惧心理”揭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害怕被群体孤立,进而改变自己原有看法或者原有行动的心理;“意见气候”描述了个人所在的周围环境,对某一话题所形成的意见环境;“准感官统计官能”阐释了长期处于大众传播环境中的人,可以准确的把握外在环境氛围。该理论探讨了大众传播与舆论形成过程的关系,是对大众传播有限效果理论的一种颠覆,对传播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的变革发展,开创了双向互动的网状传播模式,它打破了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得传授双方身份地位的界限变得模糊,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加上网络传播环境的匿名性,这给予受众更多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压力。上述这些方面使许多传播学者认为: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网络传播的发展。但网络传播真的存在一个完全自由平等的传播环境吗?在网络传播中,传统的舆论形成机制难道被完全的颠覆了?“沉默螺旋”现象真的在网络传播事件中消失了?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本文揭示了“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新”变化,阐释了“沉默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存在适用性。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论文第二章着重介绍了诺尔纽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本章节从理论的命题构成、理论特点以及理论的发展变化等几方面,叙述“沉默螺旋理论”描述的舆论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网络传播发展特点的分析,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网络传播环境中仍然活跃的“沉默螺旋”。论文的第三章,通过分析网络传播环境,探讨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并结合原有理论,揭示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现象的“新”变化,彰显本文中心论点。看似完全自由的网络传播环境,有着隐形的控制之手。这些控制机制,使网络传播拥有与大众传播相似的传播主体等级划分,形成大致相同的群体压力;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给参与者带来一定的自由,但作为个体的参与者,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使得害怕孤立的社会天性,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消失;网络传播的自由给予网民更多舆论参与的机会,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大量片面偏激的谣言,使网络传播环境失衡,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为保障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要更加有效的控制机制。论文第四章,通过对李天一案件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揭示网络传播环境中仍然活跃的“沉默螺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