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被认为是显生宙最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然而,一些研究认为,发生在中二叠世末期的生物群更替可能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前奏。在中二叠世末地质事件中,非?有孔虫和?类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受害者。但是,珊瑚、苔藓虫、腕足、双壳以及菊石等在这次危机同样受到了影响,尽管其受影响的时间与有孔虫类不大一致。有关中二叠世末生物灭绝事件的起因有很多解释,这些假说包括全球大海退、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Kamura Cooling冷事件、海水缺氧以及甲烷泄漏等。由于不同观点常常依托于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的地质记录,因此,每种解释可能只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地质条件。要全面了解这一地质事件的起因和过程,需要开展不同地区剖面的研究对比。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剖面所处的地质背景不同,任何单一剖面上的地质记录均不能代表这一复杂地质事件的全部。在华南地区,前人工作大多集中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邻近地区的中二叠世地层及火山事件上。这一地区剖面的优势在于有非常明显的火山活动记录,为了解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其环境效应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但是,这些地区的生物灭绝记录常常比其它地区的更加严重。因此,要更全面地认识峨眉山玄武岩爆发对整个华南地区生物灭绝的影响,需要更多来自远离喷发区的证据。为此,本研究选择受火山事件影响相对较弱的湖北秭归链子崖与京山连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中二叠世末地质事件对中扬子地区海洋生物和环境的影响。调查发现,尽管这两剖面同样位于相对稳定的扬子台地区,不同水深剖面上的地质记录却存在明显差异。中二叠世茅口组沉积时,秭归链子崖剖面于浅海陆棚上部环境,而京山连山剖面则位于浅海陆棚下部。这两个剖面的沉积学和古生态学研究为探讨中二叠世末不同水深环境下生物与环境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地质学证据。前人对此次事件的研究大多采用年代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方法,为了解中二叠世地质事件的时间历程提供了重要证据。但是,在远离火山源区的剖面上,年代地层学方法常因缺乏测年材料而难以进行。生物地层学在能够建立足够数量化石带的剖面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缺乏可作为分带化石、或由于化石带持续时间太长的剖面上,该方法也难以满足一个地区生物与环境演化更为详细的研究对比。相比之下,在化石类型和数量均很丰富的剖面上,生态地层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弥补年代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湖北秭归链子崖和京山连山剖面的沉积微相和化石群落的研究,分析对比了中二叠世末地质事件在不同水深环境的地质过程。论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通过对沉积微相研究,在链子崖剖面发现了3种微相,分别为潮下高能浅滩相、潮下低能浅滩相和局限海台地相。在连山剖面发现了4种微相,分别为潮下低能浅滩相、斜坡上部相、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2)通过化石群落分析,在链子崖剖面茅口组上部分发现4种不同类型的化石群落,分别为粗枝藻-有孔虫群落、翁戈达藻-有孔虫群落、叶状藻群落和苔藓虫群落。在连山剖面茅口组上部分发现了4种化石群落,分别为二叠钙藻-有孔虫群落、钙质海绵群落、遗迹化石群落和放射虫群落;(3)通过沉积序列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对比,发现链子崖剖面茅口组顶部的暴露面与连山剖面茅口组上部第一次出现的砾屑灰岩层大致等时,指示一次大规模且快速的海退事件。(4)通过两剖面的沉积微相对比分析,将本区茅口组的沉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两剖面均为稳定的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沉积。第二阶段开始,在两剖面上均出现火山碎屑或陆源输入的增强,反映地质环境开始变得动荡和不稳定。第三阶段则以地壳的差异性升降为标志,其中链子崖剖面因区域抬升而完全暴露遭受风化剥蚀,而连山剖面则反而出现区域沉降,随着水体快速加深而形成稳定的深水盆地沉积。(5)通过对两剖面茅口组上部的岩性序列、沉积微相、古生态群落以及碳氧同位素的综合分析对比,认为链子崖剖面总体展现出由滨海低潮线附近的沉积-化石群落组合到最终完全暴露遭受风化剥蚀的海退过程。连山地区则总体表现为由浅海潮下带下部沉积-化石群落组合逐渐演变为深水盆地沉积-化石群落组合这样一个海进过程。这表明,前人认为的中二叠世大海退并不具有广泛性。本文研究认为,在浅海台地环境,中二叠世末确实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海退,而在深水相剖面上则表现为一个海平面上升过程。总之,中二叠世末的地质事件对不同水深的生物和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单一的火山学说或者海退学说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时期生物灭绝的原因。要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地质事件,需要更多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水深的剖面综合性的地层学研究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