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质疑 批判与创新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599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建设》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讲述了他执教《最后一课》的情形,我曾观摩这节课,并做评点。《语文建设》结合该文发起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讨论,核心的问题是“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我觉得这一讨论十分必要,想就此谈一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陈成龙老师的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他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将课文过一遍,而是直截了当地设置了三个问题和一个练习,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问题是:人教版与苏教版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是否忠实于原文?哪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如果要在插图中补充一些内容的话,应该补充什么内容?练习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来设计课文插图。——教学意图是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消化课文,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构想。我钦佩陈老师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他把一般人不注意的插图作为组织教学的切入点,以此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地进入到对课文的多元解读,学生要阐明看法、说明理由、辨明是非,就不得不对课文作深入的探究。教师进而因势利导,由阅读转向了言语表现,使学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进入了想象空间,用语言描摹插图的构图。这堂课,学生表现出了探究和表达的兴趣与热情,内容充实、紧凑高效,展示了一个质疑、释疑、创新的完整过程。
  显然,这是一节“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的课,我以为这也仍然是“探究性学习”。探究,体现的是积极、主动、深入认知的学习思维品质。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上述学习思维品质,自然就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反之,就不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需要教师引领的,教师预设问题可以分两种情况:
  一是在初始阶段,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提出问题时,教师为学生预设了问题,而该问题符合他们的期待,能引发探究的兴趣,这是可取的。陈老师的问题提得很巧妙,是学生提不出来的,且能作为教学的一个着力点、突破口,为学生有效地思考提供了路径,也为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供了示范,这就是“授之以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今后也知道该如何提出问题。
  一是由于不同的课文,提出问题的难度也不同,当学生难以提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完全失去方向,陷入思维窘境时,教师偶尔启发一下,提出问题,这也是必要的。否则,教学就陷于瘫痪。教师负有引领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与进行深入探究的责任。提倡“学生课堂”是对的,但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很难说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应当是在初中还是高中。就是在高中,有时也需要教师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自然,高中生的探究性学习,较之初中生,教师的作用应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如果所有的课堂教学,发现、提出问题和整个的探究过程,始终都是由教师安排、包办,那自然是不可取的。探究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人。一般来说,当学生初步具备了发现有效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不宜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只作为一个旁观者,适时地提一些意见,或与学生平等参与就够了。有时,甚至可以完全“退隐”,让位于学生的自行探究。哪怕学生的探究还不到位,也应该适度地放手,让他们“在游泳中学游泳”,就是呛几口水也是必要的代价。即所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也”,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始终由教师把持着课堂的主动权,必然是失败的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的多少,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说自主、合作主要体现为主体精神和社会交往意识,那么,探究则主要体现的是人的学习思维品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下的积极的认知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倡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例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狗追猫’的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如狗追猫是由于本能还是学习?‘本能’与‘学习’是什么意思?等等。以语言交流为主。学生必须具有足以进行提问与讨论的言语技能。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易又不能太难,且必须在适当时刻,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提出启发性问题。其实质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1〕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研讨、解决问题和表达见解的能力所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
  探究性学习包含了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现与质疑,批判与创新,最终应体现为探究成果的言语表达。其中最重要的品质是“质疑”和“批判”。
  (一)质疑,是发现、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意味着思维活跃、思想敏锐。
  探究性阅读,首先要有发现、有疑问,才能进行探究。因此,在教学中,不满足于理解,不忙着“吸收”,先要学会审视和验证。探究性学习要培养的是言语生命的奋发和进击精神,要磨炼的是对言语现象的辨析力和洞察力。阅读教学,理解文本是需要的,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的方面。应将学生导向发现和“求异”,发现文本的优点和缺点,作者的个性和写作的特点,求得和作者、文本、教师的“异”。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和怀疑的方法。语文老师要用自己的发现与怀疑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而不是去维护陈见,为作者、文本文过饰非,扑灭学生对作者、文本和主流观点的疑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怎么读”一直是让教师感到苦恼的一件事。探究性阅读:挑文章的毛病——从语言到内容的一切的毛病,就是一种很有效的读法。挑毛病的过程,既是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自省和自悟的过程,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自信。这种读法,不论是对于语感的培养,还是对于言语意识的养成,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一切的阅读材料,不论是名家名篇,还是凡人小作,都要平等地审视。不但要正着读、顺着读,还要反着读、逆着读,要咬文嚼字,一丝不苟。
  (二)批判,是深度的质疑,是怀疑与释疑、否定与创新的结合,是有思想的表征。
  与质疑相联系的是批判。能从文章中发现缺点或不足,可称为“审视者”;如果还能对作品的缺点作深入的思考,进行挑剔和批评,尤其是能对名家名作进行证伪或反驳,否定或批判,就从普通的“审视者”前进了一步,成为一个“批判者”。
  对于任何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证伪和批判都是一种最重要的认知意识和人格意识。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还应是思维、人格的建构。这意味着人的自由意识的觉醒。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学术史、科学史,就是一部批判史、证伪史和解构史。历史上多数重要的学者和科学家都是靠批判起家的。没有批判,就没有建设;没有证伪,就没有证明;没有解构,就没有建构。从荀子、墨子到王充、李贽,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到康德、尼采,从哥白尼、达尔文到爱因斯坦、霍金,概莫能外。猜想与反驳,批判与证伪,解构与颠覆,较之于证明主义、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对科学进步与学术繁荣更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权威膜拜和思想缺席,言语意识和独立人格的迷失,是语文学习的死敌。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优秀作品,相对而言缺点总是比较少的,加之读者对著名的作者往往心怀敬畏,对批评他们的作品存在心理障碍。因此,要在优秀的作品中发现缺点并加以批评,并不容易,——但却很重要。只有“批判”,才能推动认知的发展,才能彰显出学习主体的价值。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作为一个审视者和批判者,那么,他的学生就一定不但有一双慧眼,而且拥有强盛的言语生命力。如果学生能成为一个审视者、批判者,那么,这样的教学便是真正成功的,有价值的。审视者和批判者,也就是创造者。
  有了学习中的质疑和批判,将其表达出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就是探究性写作了。将质疑的问题有条理地阐明,将所疑说清楚,就是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善于品评和批判,自然就会进入创造性的表现过程。对所读过的每一篇作品都认真思考过,品评、批判过,积累日多,发表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求便不可遏制,创造性的言说和写作就自然地发生了。把探究成果语词化,言说或写作,意味着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完成。这一点,陈老师让学生设计自认为最好的插图,并用言语表达出来,是做得很好的。
  对能读出问题、敢于批判、乐于表达见解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深浅对错,思考与批判成熟与否,都是通往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其他文献
读者剧场是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朗读者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及表情呈现剧本内容。朗读者可以事先将诗、散文、新闻、故事、小说及戏剧等各种文学素材改编成剧本。在表演时,不需要戏服或道具,也不需要灯光、音响等设备,直接以手持剧本口述、朗读的方式进行。观众通过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来欣赏剧本。其基本流程如下:    1.选择题材  读者剧场的剧本可以是诗歌、散文、新
喜读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许金辉老师执教《赤壁赋》的教学实录,感到他在文学鉴赏教学方面确有特点,能够引领高中学生与苏东坡一同“泛舟”,努力靠近叶圣陶先生所推重的阅读佳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请看这个教学细节:朗读之前,许老师问学生第一段该怎么读。许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同学们进入那只江上扁舟去玩赏揣摩,从朦胧体会到静谧,从静谧体会到清风徐来、白露横江、月色清澄的
编者按  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其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瓶颈,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为引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顺义区教委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作文中局部的亮点。可以说在一篇习作中,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一两个亮点。在路桥实验中学七年级10班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后,我让全体学生写一篇关于拔河的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情况也是如此。于是我就设想,把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截取下来,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吗?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思维的亮点加以扩散,
完整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意旨,进而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以言造象,立象尽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使它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应包括以下几
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89年,是一所一园两址,容纳近500名幼儿的全日制幼儿园。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园始终秉承“办阳光幼儿园,享健康快乐童年”的办园理念和“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立足研究,创新特色;阳光育人,持续发展”的办园思路,以自然教育理念为根基,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引领,以阳光文化管理推动园所特色品牌发展,走出了一条有思想、有文化、有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作文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文体为主线,强调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全程性,训练方式以“整篇”写作为主,在作文的时间、字数、文体、题材等方面都有较严格的限制。由于它涉及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和训练要求的综合性高,又要求写作整篇,因而俗称“大作文”。而小作文是一种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不拘文体、不求篇幅完整的片段化、微型化的写作训练方式。新课程作文教学在坚持大作文文体训练和整篇
如果说繁漪是一团反叛的火,周朴园就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水。周朴园是周鲁两家三十年由血缘纠葛而导致的悲剧事件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曹禺“拉开镜头”、多角度探寻、揭示人性隐秘的重心。这是一个人性丰盈、社会角色突出、心灵矛盾显著的人物,也是动态变化中的人物,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悲剧。下面我们透过周朴园的两段关键性台词,来解析爱欲世界里的矛盾的周朴园。  《雷雨》第一幕(引自上海S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同):  朴(仁
选题作文是指命题者命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让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来写作的作文形式。笔者试对2005年各地中考出现的选题作文作些粗浅、简要的分析,并对2006年中考作文的改革趋势作初步探讨。    一、选题作文题的组成    命题、半命题、材料题、话题这四种作文题是选题作文的构件。综观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选题作文有二选一、三选一这样两大类型。其中二选一的题型又有以下几种组合:  1.命题
湖南省衡南五中周龙敏等一批高中语文教师创建宋词专题学习网站,历时三年,成果喜人。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使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面对这些难题,衡南五中交上了这份颇有创意的答卷。  开发和建设高中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在陆续进入各地的实验区。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开、选修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的课程结构新貌,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