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优化,语言的接龙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他们作文中局部的亮点。可以说在一篇习作中,哪怕是最差的学生也会有一两个亮点。在路桥实验中学七年级10班参加了一次拔河比赛后,我让全体学生写一篇关于拔河的作文。在收上来的作文中,情况也是如此。于是我就设想,把每个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截取下来,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吗?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把自己思维的亮点加以扩散,充分感受并吸收别人优美的语言,从而在以后的习作中逐渐达到整篇作文思维的优化与语言的美化。
  下面是我的具体尝试,我试图在这次习作中通过语言的接龙,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优化、具体化。
  课前我把学生这次作文中的亮点部分都抄了下来,然后把它分成三个资料夹放起来。同时,我把拔河的过程分成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按照三个阶段,我又把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言进行了分类,其中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课堂上我先结合文章学的知识介绍了写作中主题、构思、详略、修辞等知识,并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缺陷,然后根据作文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按赛前、赛中、赛后三个时间段安排了“略写—详写—略写”的结构,并从资料袋里取出文章的开头,接下来分别选择资料夹里最合适的内容接龙下去。在让学生做这种语言接龙时,我适当提醒在哪里应该有一个场景描写,哪里应该有一个细节描写。在细节描写时哪里应该有一个动作描写,哪里应该有一个语言描写,哪里应该有一个神态描写等。这样我们就把作文教学中文章学的知识具体化了。下面是语言接龙后所形成的一篇文章:
  
  一次不同寻常的拔河比赛
  
  风姑娘不知道为什么挤到人群中,一看:哦,原来是七年级的拔河比赛呀!(管瑾瑾)。微风中含笑的树枝一摇一摆的,好像在为这次比赛招手致意,又好像带着无限的喜悦来祝贺我们这次比赛。(林瑶)
  这是我们进入路桥实验中学以来第一次全校性拔河比赛,操场上我们个个欢呼雀跃,(杨腾)现在是自称胖子如山、力气如牛的10班和7班比。(潘威桦)同学们纷纷窃窃私语,因为以前没比过,所以不知道7班实力如何,但同学们把胜利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班上了。(牟梦雅)
  两个班的运动员都上场了,个个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王贝)我们班每一位战士都身披战袍,背负着10班的荣誉上场了。(王安琪)
  此时哨声一响,只见10班拉拉队在边上好像火山喷发一样。7班的同学也不示弱,在那边好像雪山崩塌一样。(王挺)旁边的拉拉队像一群“疯狗”似的,我们的耳膜都快被震破了。(阮贾淇)我们班运动员不负重望,班主任也洋洋得意,鼓动大家更努力地喊加油,在我们的阵容中,最后一位“擎天柱”张吉林蹬直双腿,用尽全力,他满脸通红,但一脸势不可挡的士气。他拼命地拉,那汗水连续不断地从额头流下来……于是我们风风光光地赢了第一局。(王挺)
  也许是我们掉以轻心,也许是我们被胜利冲昏了头。(朱敏杰)第二局好像有一位看不见的大力士在帮着7班,所以我们第二局以失败告终。(潘永强)这样我们的优势就一下子缩小了。(吴焕杰)
  关键的第三局到了,同学们一点儿也不灰心。(潘莉莉)个个精神抖擞,像小牛似的,拼全力拉着粗绳,(蔡伟杰)让人觉得好像在决一死战一样。(蒋杨昌)此时拉拉队的加油声,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使命感。这交响乐如四大天王中的魔琴,仿佛使天摇地动。(王贝)对方的吼声也是惊天动地,跟我们比谁喊得高,仿佛谁喊得低谁就输了一样。
  队员们听了喊声,都鼓起了勇气,脸涨得红红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身子拼命往后倾斜,几乎碰到了地上。(张吉林)这条绳子也好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王旭蕾)看来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杨一)此时对手好像一座座小山,又好像一辆辆大卡车,不管我们怎么使劲都拉不动他们。(阮贾淇)不久,胜利之神向对方微笑了。
  此时我感到天黑了好多,不如以往的蓝,白云少了许多,正如我们此刻的心情,阴沉沉的。有的同学在7班的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杨腾,结尾1)
  我们输也要输得有骨气,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我们要打起精神往前看。(杨群,结尾2)
  我想:只要付出了努力,不管是胜是败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积极参与比赛。(尚佳敏,结尾3)
  ……
  这篇作文虽然还不是很完美,但最关键的是学生都看到了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同时,他们都在努力放大自己的亮点。我想这是一次对每个同学都有意义的作文尝试,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批语与口头的表扬上,而是真正让学生看到了自己作文成功的地方是怎样的,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作出来的,鼓励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尝试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其他文献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一文塑造了一位老交通员的英雄形象。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通篇用“老头子”来称呼这位老英雄,不妥,应该称呼“老爷爷”,这样更能表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佩。  我请学生们举手表决,全班四十一人,有六七位同学认为应该叫他“老爷爷”。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从衣着打扮往往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白光》《祝福》以及散文《范爱农》都涉及了人物的死亡问题,但令人奇怪的是鲁迅在展示人物生命终结时,都在某些层面上做了隐性的处理,似乎在努力暗示着什么。这样处理尽管给我们理解文本带来一定难度,但却体现了鲁迅高超的创作技法。  我们先来看孔乙己的死。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到了要讨饭的地步,但他却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毛病,抄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来,关于语文的性质问题,一直纠缠不清,至今未绝。新课标前言部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此,赞同也好,质疑也罢,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新课标是新世纪指导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还是基本能够体现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所以,与其在“姓什么“上做文章,还不如在“教什
编者按:《〈论语〉选读》是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材,初中也有关于《论语》的课文,不同的阶段如何教出不同的特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    许多东西在历史的流逝中消融了,但经典却永远不会消融,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它在问世之初,就经历了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然后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汩汩而出,流淌至今。今天,我们面对《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教师的成长,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自身的使命。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如何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如何才能在实践磨砺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嗝嗝老师》这部影片在讲述一个暖心励志的教育故事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坚定的答案:别问“为什么”,问“为什么
英国物理学家亚瑟·斯坦利·爱丁顿说,我们看到的桌子只是幻象,真实存在的是很多个原子,看上去桌面光滑致密,但真实的桌子却凹凸不平,充满空隙。依此逻辑,我们看到的课程改革参与者众、过程热闹、成果丰硕,但真实的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师、学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一种眼睛有一种眼睛的建构方式,教师看到的课程改革是这个样子,学生看到的是另一个样子,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又是一个样子。参差不同的“课样”“人样”才是教育的
学案设计    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
读者剧场是一种口述、朗读的剧场形式,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朗读者手持剧本,在“观众”面前以声音及表情呈现剧本内容。朗读者可以事先将诗、散文、新闻、故事、小说及戏剧等各种文学素材改编成剧本。在表演时,不需要戏服或道具,也不需要灯光、音响等设备,直接以手持剧本口述、朗读的方式进行。观众通过聆听朗读者的诵读、观看朗读者的表情来欣赏剧本。其基本流程如下:    1.选择题材  读者剧场的剧本可以是诗歌、散文、新
喜读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许金辉老师执教《赤壁赋》的教学实录,感到他在文学鉴赏教学方面确有特点,能够引领高中学生与苏东坡一同“泛舟”,努力靠近叶圣陶先生所推重的阅读佳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请看这个教学细节:朗读之前,许老师问学生第一段该怎么读。许老师循循善诱,启发同学们进入那只江上扁舟去玩赏揣摩,从朦胧体会到静谧,从静谧体会到清风徐来、白露横江、月色清澄的
编者按  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其长期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的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瓶颈,让教育回归本真,这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与学校管理改进研究”的支持下,以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为引领,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市顺义区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