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如何体现“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利用微视频上了一堂八年级《自然灾害》课。
一、用视频切入课题,营造气氛
课前,教师滚动播放微视频《南京近些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当音乐卡洛尔的《秘密》响起,玩闹的学生停止嬉戏,走动的学生放缓了步伐,大家都带着好奇驻足凝神观看视频,看看南京近年来发生了哪些自然灾害。受音乐的感染,激发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共鸣。
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师抬头眼望窗外,若有所思地问道:今天又没有下雨,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到操场上活动?
生:雾霾严重,我感觉喉咙不舒服……
师:今天我们学习……(引入新课)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教师选取学生生活的城市发生过的灾害视频作为本节的导入环节,联系实际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强化自身情感的需求,使学生真切感受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形成一种努力去探求的心理。
教学中使用视频要注意到视频播放时间固定、不宜更改,而课堂发生的情况瞬息万变不宜掌控,需要有机动的时间调整教学,因此在安排教学环节上要更“紧凑”,切入课题要简洁迅速,切忌冗长,视频承接语言应更精练、逻辑性更强,同时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后面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带着问题看视频,促发思维
播放微视频《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前我提问:视频中介绍了哪几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界定是否发生了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是什么?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怎样分类的?
观看微视频《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后,让学生回答我国从哪几个方面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
多数视频只重视高密度的知识呈现,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而进行指向性明确而且有效的问题设计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决定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为观看视频设计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集中,寻求答案,又可以在观看之后及时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体验灾难“演”视频,增加感受
许多学生都喜欢游戏中角色扮演和场景的转换。微视频《防震小游戏》中,学生扮演灾难场景中的主人公,可以选择的场景是教室、商场、家庭、野外、电影院、户外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一般给出3—5条逃生路径,扮演者必须在10秒钟之内做出抉择,确定自己的逃生方向。
学生非常喜欢这一环节;微视频播放地震,场面震撼;学生模拟选择逃生的路径,效果逼真。学生在激动紧张之余,要沉着冷静应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热爱生命、远离灾难”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四、适时回放视频,增添效果
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定义认识模糊,这时微视频的回放功能大显神通,通过再次观看《枯死的禾苗和撒哈拉沙漠》,明白了干旱在沙漠环境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导致禾苗枯死的干旱则是自然灾害。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差异性。一个学生即使有非凡的集中力和相对情绪的控制力,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努力,都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错误的教育方式、能力的限制、对前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都会给接下来的学习带来障碍。但是学习中的缺口是可以被填补的,那么如何来填补这些缺口呢?微视频教学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生想学习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无论课上或课后,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快进、后退、暂停,重复播放,直至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追求实现高效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微视频教学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活力,对提高教学的质量确有作用。当然,它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显然,它不能取代教师,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一、用视频切入课题,营造气氛
课前,教师滚动播放微视频《南京近些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当音乐卡洛尔的《秘密》响起,玩闹的学生停止嬉戏,走动的学生放缓了步伐,大家都带着好奇驻足凝神观看视频,看看南京近年来发生了哪些自然灾害。受音乐的感染,激发强烈的情绪体验,引起共鸣。
上课的铃声响起,教师抬头眼望窗外,若有所思地问道:今天又没有下雨,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到操场上活动?
生:雾霾严重,我感觉喉咙不舒服……
师:今天我们学习……(引入新课)
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教师选取学生生活的城市发生过的灾害视频作为本节的导入环节,联系实际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强化自身情感的需求,使学生真切感受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形成一种努力去探求的心理。
教学中使用视频要注意到视频播放时间固定、不宜更改,而课堂发生的情况瞬息万变不宜掌控,需要有机动的时间调整教学,因此在安排教学环节上要更“紧凑”,切入课题要简洁迅速,切忌冗长,视频承接语言应更精练、逻辑性更强,同时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后面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二、带着问题看视频,促发思维
播放微视频《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前我提问:视频中介绍了哪几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界定是否发生了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是什么?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怎样分类的?
观看微视频《我国防灾减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后,让学生回答我国从哪几个方面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
多数视频只重视高密度的知识呈现,学习者只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而进行指向性明确而且有效的问题设计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决定学习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
为观看视频设计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集中,寻求答案,又可以在观看之后及时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体验灾难“演”视频,增加感受
许多学生都喜欢游戏中角色扮演和场景的转换。微视频《防震小游戏》中,学生扮演灾难场景中的主人公,可以选择的场景是教室、商场、家庭、野外、电影院、户外等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一般给出3—5条逃生路径,扮演者必须在10秒钟之内做出抉择,确定自己的逃生方向。
学生非常喜欢这一环节;微视频播放地震,场面震撼;学生模拟选择逃生的路径,效果逼真。学生在激动紧张之余,要沉着冷静应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与生活的幸福,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热爱生命、远离灾难”成为每个人的共识。
四、适时回放视频,增添效果
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定义认识模糊,这时微视频的回放功能大显神通,通过再次观看《枯死的禾苗和撒哈拉沙漠》,明白了干旱在沙漠环境中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导致禾苗枯死的干旱则是自然灾害。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差异性。一个学生即使有非凡的集中力和相对情绪的控制力,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努力,都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错误的教育方式、能力的限制、对前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都会给接下来的学习带来障碍。但是学习中的缺口是可以被填补的,那么如何来填补这些缺口呢?微视频教学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它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生想学习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无论课上或课后,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快进、后退、暂停,重复播放,直至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追求实现高效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教育资源共享,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微视频教学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活力,对提高教学的质量确有作用。当然,它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很显然,它不能取代教师,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