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数学教学设计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urr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完“勾股定理”第二节课时,我班一位爱提问题的学生小徐向我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在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那么在空间里,有没有类似的结论呢?”在感慨与欣喜之后,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思考,并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补充了本节内容,与学生继续探讨空间里的“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AC为对角线,则有AB2+BC2=AC2,即AB、BC、AC满足勾股定理。
  图1 图2
  如图2,ABCD-A1B1C1D1是长方体,图1中的线段AB、BC、AC分别对应图2中的面ABB1A1、面BCC1B1、面ACC1A1。若长方体的面ABB1A1、面BCC1B1、面ACC1A1的面积分别用α、β、γ表示,则是否有α2+β2=γ2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
  让学生就上述设问独立思考或展开讨论,笔者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状况和初步结论,发现少部分学生完成解答,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位学生谈谈他的想法。
  生1:将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设为a,b,c,在Rt△ABC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把三个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出来,就可证明结论。
  思路打开,很多同学都兴奋起来,纷纷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
  (片刻之后,投影一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堂观察:通过巧设字母,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再计算得出等量关系,这是数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论证,学生获得了空间“勾股定理”的知识,并练熟常用的数学解题方法。
  在上述过程中笔者发现生2始终没有发言,平时他可是积极发言的,他还不时地在纸上画些什么。于是,笔者问生2有什么想法?他说:“我发现假如AC不是对角线,过点C任作一条直线交AB于点E,刚才的结论仍成立。”虽然生2说得不是很完整,但笔者还是对他表示了赞许。其他同学似乎听懂了他的意思,纷纷拿出尺和笔在纸上不停地画起来,同小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五分钟后,同学们都兴奋地叫起来“可以的”“证明方法与刚才是一样的”……
  图3(1) 图3(2)
  如图3(1),若面EBB1E1、面BCC1B1、面ECC1E1的面积分别用α、β、γ表示,则有α2+β2=γ2仍然成立,证明方法与上面类似。
  趁此时机,笔者表扬了生2,同时鼓励其他同学进一步展开思考。片刻后,成绩平平、有些胆怯的生3小声地说了一句,笔者赶紧抓住机会鼓励他发言,他轻声地说:“点C要是不在顶点上,行不行?” (如图4)
  图4(1) 图4(2)
  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生3,其他同学则不约而同地表示赞同生3的观点。
  如图4(1),若面EBB1E1、面BFF1B1、面EFF1E1的面积分别用α+β=γ表示,则有α2+β2=γ2仍然成立,证明方法与上面类似。
  课堂观察:由图2变式到图3(1)、图4(1),即将线段由特殊位置向一般位置转化,这是数学中常用的变式技巧,在图3(1)、图4(1)中存在图2的模型,如图3(2)、图4(2),这是数学模型的一个应用,学生因此对新知识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有时学生的直觉中隐藏着丰富的创造性“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的直觉灵感,并给以适度的肯定与表扬。
  接下来的几分钟,学生显得很沉默,感觉无法再联想下去,此时笔者再次出示问题:
  如图5,四边形ABCD为长方形,直线l分别截AB、CB于点E、F,则有BE2+BF2=EF2。
  如图6,ABCD-A1B1C1D1为长方体,一个平面分别截长方体的棱AB、BC、BB1于点M、N、G。
  图5中的直线对应图6的平面MNG,图5中直线截长方形的两边所得的线段对应图6中平面MNG截长方形所得三个面BMN、面BMG、面BNG。若面MNG、面BMN、面BMG、面BNG的面积分别用δ,α,β,γ表示,请猜一猜α2+β2+γ2=δ2 是否成立?(不需要说明理由)
  图5 图6
  有的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与组内学生展开讨论,只有个别学生在动笔计算。
  类比上述证明过程,可设MB=a,BG=b,BN=c,则α=[12]ac,β=[12]ab,γ=[12]bc,但δ却很难表示出来。此时,笔者建议每组同学用特殊数据代替字母进行计算验证。
  为了检验学生的成果,笔者分别让两个小组代表说一说他们的结论.
  生4:如图7,设a=3,b=4,c=2,
  计算得出MN=[13],NG=2[5],MG=5,
  图7
  α=3,β=6,γ=4,
  ∴α2+β2+γ2=61。
  求δ时设NH=x,则GH=2[5]-x,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
  ([13])2-x2=52-(2[5]-x)2,得出x=[25][5]。
  在Rt△MNH中,MN=[615]×[12]=[615],
  ∴α2+β2+γ2=δ2 成立。
  生5:设了a=1,b=2,c=3,同样方法验证了结论成立。
  讨论结束,同学们似乎还意犹未尽。
  课堂观察:此类变式难度大,对学生的要求高,由特殊猜想一般结论,一般结论的证明有待学生课后探究,此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发现新结论的乐趣,难度越大挑战越大,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立即被点燃。
  课后反思
  1.将课外知识带进课堂,尊重个性需求。
  所谓数学课外知识是以课程标准和课本为基础,为了尊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而设置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受到课程标准和课本过多的束缚,上例中空间中的勾股定理虽然不在初中课本要求研究的范围内,但却把它带进了初中的数学课堂,目的是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必需”的数学,学“不同”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数学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来思考生活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
  2.适时引导学生提问, 激发创造性思维。
  课本是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藏身之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已学过的课内知识适时让学生尝试去“设计问题”,鼓励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听课的专注度;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上面的课堂中,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哪些学生有话可讲,及时表扬提问的学生。若能持之以恒,学生对书本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深度都能相应提高。特别是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3.将课本知识推广引申,培养创新能力。
  推广引申能够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这样问学生:本题有没有多种解法?有没有变式?能否一般化?由此你还联想到什么?等等,使学生形成一般化意识和类比意识,随时随地萌发推广引申的想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多留一些容易延伸的命题链、方法或知识点,稍加指点,留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上例中学生从平面内的勾股定理引申到空间,把线段过正方体的两个顶点引申到过一个顶点、不过顶点,从三棱柱的三个侧面的关系引申到三棱锥四个面之间的关系。经常从推广引申的视角来提出问题,生长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带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这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
  (作者为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初中地理的学习做了基础铺垫,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仅以湘教版的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为例,介绍了通过研究两者的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学情,找准知识衔接点等这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小学科学 教育衔接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作文教学依旧处于困窘的境地。《2015年江苏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5%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22%的学生认为单元作文体系无趣或无实在意义。“作文难,不仅是学生的心病,也成了教师心头解不开的结。”(黄厚江语)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的窘境?顾明老师执教的《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课给我们诸多启迪。  一、作文教学的精准定位  作文教学因何尴尬?定位不
期刊
摘要 读书笔记可加深对书籍的消化理解,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促进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抒写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勤于探索”“凸显个性色彩”使你在阅读和抒写之间,耕耘心灵、收获人生。  关键词  随笔 真情 感悟 个性  “随笔”,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简单地说,“随笔”就是随时写笔记,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感、所论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学生自编的课堂表演、想象类的课堂作文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合作小组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脑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构造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或形象的能
期刊
提起“清华园”,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起清华大学。这所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以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开放的世界眼光,培育了无数高素质的人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徐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校名里同样有“清华”二字;它的校园,也叫“清华园”。它就是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近年来,该校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积极推行初中阳光生活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心态健康、阳光的学生,现已成为铜山区
期刊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极有可能呈现出的是一种表面上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惰性的平衡和低层次的和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主动地设置矛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已知领域转圈,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实现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巧妙地利用“矛盾”的激化与释放,不断和
期刊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温度”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物体冷与热的判断和摄氏温度的相关内容,并且与温度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温度既熟悉也陌生,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温度数值越大,物体越热,反之则越冷”,对温度计也仅仅会初步使用而已。中学阶段关于“温度”的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
期刊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如果“不求甚解”,八年级学生大致能了解文字内容。但要深度理解课文,尤其是比较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写作意图,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和书下的注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内容。但是如果“穿插”不当,就会使课堂枝枝蔓蔓,影响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和理解。在全国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上,徐杰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则巧妙地运用了“穿插”,促
期刊
《幽径悲剧》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理解文章中古藤萝包涵的形象特征和内在的美好,通过幽径和藤萝被毁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见亮色和沉痛。  课堂开始,我用季羡林先生的数字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和主要成就,把学生带回那个年代,短短的3分钟时间,学生有了一些震撼,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学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作品呢?  接着我出示了北大燕园的图片,请同学们在
期刊
3.“为学而教”,让学生学语文。  语文教师应该“为学而教”。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是否优秀,最根本的是看其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阅读的水平、写作的能力、语文成绩等。  教,是为了学的需要。一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语文教学既要从学科素养出发,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倾向,决定教学取向。有位专家曾就学生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家做过调查,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然后还有巴金、郭沫若、沈从文等;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