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梯形的面积”计算新授课。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探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知道了求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师出示题目: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图1图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除两个学生列式计算时忘记除以2外,其余学生都能正确列式。)
师再出一题:
图3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反馈时效果很好。同学们总能摆脱多余信息的干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数字,顺利完成本题。)
师:看来,你们今天对新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接着再做一题。
师出示题目:已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是10cm,高是6cm,面积是()cm2。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做好的学生,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学生做题的情况。)
我在巡视的时候,只有五六个同学能迅速正确地算出梯形的面积。好多同学就一直不停地在纸上算着,我给他们留了5分钟时间,他们也没有想出办法。后来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有点急了,站起来问我:“老师,你题目条件不够用,还少一个条件。”
“还少一个什么条件?”我追问道。
“少了梯形上底的长度或下底的长度。”他理直气壮地说。
“为什么?”
“因为只有知道梯形的上、下底及高的长度才能求出梯形的面积。”他说得头头是道。
“噢,看来我还真少了一个条件。”我将错就错。
这时已做出答案的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帮他一把。可我有言在先,没有我的“命令”,任何同学都不准说出本题的答案。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自发笑。“好,这一题我们先放一放,你能把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说一说吗?”我因势利导。“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乘以高再除以2。”他说得很流利,因为黑板上清楚地写着这个公式。“能再重复一遍吗?”他又说了一遍。我在黑板上赫然写着“之和”两字。“噢,对了。”他好像已悟出什么。“对什么了?”我接着问。“知道梯形上下之和与梯形的高,也能求出梯形面积,我怎么就没转过这个弯呢?”他好像很自责。
“转个弯”说得多好啊!其实让每个同学都学会思维转弯谈何容易!我想是前面的两个练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歧途”,让他们中的大部分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上底、下底及高的长度才行。
这时,我想到我养的两只像鸟一样的鸭子,它们是两年前亲戚送的。刚开始我对这小家伙的生活习性不了解,就像养本地鸭一样圈着养。可能是对新环境不习惯,它俩总是能飞出已圈好的网子。后来我索性把网子加了3米多高,可它们总能轻而易举地逃脱我对它们的束缚。看来这俩小家伙还真有点鸟的天性,最后我想出一绝招:把它们的翅膀剪短。为了防止它们飞跑,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对长长的翅膀进行修剪,虽然它们也试着飞跑,但终究飞不起来了。这样大约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
有一天,一同事到我家玩,看到这两个小家伙,问我养了两只什么鸟?这时,我才想起来已有一年没有给它们剪翅了。奇怪了?它们竟一次都没飞出网子。后来索性用砖垒成约12米的圈,直到现在它们也没有飞出这个鸭圈。
我想这两个小家伙其实一直都有飞高的本事。由于我对它们大半年的“剪翅”,让它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已不具备飞的能力,所以就情愿过这种“囚禁”的生活。
贝尔说过:“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人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总是喜欢围着这个问题打转,思维便完全被约束,循入老路,无所创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常常局限在原有的思维中,吊死在一棵树上,而不知道换一个方向。
由此,我想到了我教的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原理等串联起来,灵活应用于学习中。所谓提倡多思、鼓励求异、诱发灵感,其实都是在前人知识或原理已掌握的前提下善于学习、善于动脑、善于把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思维开阔敏锐。说得形象些就是让思维会转弯。
当学生思维遇到“红灯”时,让他们的思维学会转个弯,这样便会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一个绿色通道。
作者简介:何宁(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探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知道了求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的条件,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
师出示题目: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图1图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除两个学生列式计算时忘记除以2外,其余学生都能正确列式。)
师再出一题:
图3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反馈时效果很好。同学们总能摆脱多余信息的干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数字,顺利完成本题。)
师:看来,你们今天对新知识掌握得还不错,那接着再做一题。
师出示题目:已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是10cm,高是6cm,面积是()cm2。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先做好的学生,暂时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学生做题的情况。)
我在巡视的时候,只有五六个同学能迅速正确地算出梯形的面积。好多同学就一直不停地在纸上算着,我给他们留了5分钟时间,他们也没有想出办法。后来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同学有点急了,站起来问我:“老师,你题目条件不够用,还少一个条件。”
“还少一个什么条件?”我追问道。
“少了梯形上底的长度或下底的长度。”他理直气壮地说。
“为什么?”
“因为只有知道梯形的上、下底及高的长度才能求出梯形的面积。”他说得头头是道。
“噢,看来我还真少了一个条件。”我将错就错。
这时已做出答案的同学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帮他一把。可我有言在先,没有我的“命令”,任何同学都不准说出本题的答案。看着他们着急的样子,我心里暗自发笑。“好,这一题我们先放一放,你能把求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说一说吗?”我因势利导。“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乘以高再除以2。”他说得很流利,因为黑板上清楚地写着这个公式。“能再重复一遍吗?”他又说了一遍。我在黑板上赫然写着“之和”两字。“噢,对了。”他好像已悟出什么。“对什么了?”我接着问。“知道梯形上下之和与梯形的高,也能求出梯形面积,我怎么就没转过这个弯呢?”他好像很自责。
“转个弯”说得多好啊!其实让每个同学都学会思维转弯谈何容易!我想是前面的两个练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歧途”,让他们中的大部分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上底、下底及高的长度才行。
这时,我想到我养的两只像鸟一样的鸭子,它们是两年前亲戚送的。刚开始我对这小家伙的生活习性不了解,就像养本地鸭一样圈着养。可能是对新环境不习惯,它俩总是能飞出已圈好的网子。后来我索性把网子加了3米多高,可它们总能轻而易举地逃脱我对它们的束缚。看来这俩小家伙还真有点鸟的天性,最后我想出一绝招:把它们的翅膀剪短。为了防止它们飞跑,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对长长的翅膀进行修剪,虽然它们也试着飞跑,但终究飞不起来了。这样大约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
有一天,一同事到我家玩,看到这两个小家伙,问我养了两只什么鸟?这时,我才想起来已有一年没有给它们剪翅了。奇怪了?它们竟一次都没飞出网子。后来索性用砖垒成约12米的圈,直到现在它们也没有飞出这个鸭圈。
我想这两个小家伙其实一直都有飞高的本事。由于我对它们大半年的“剪翅”,让它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自己已不具备飞的能力,所以就情愿过这种“囚禁”的生活。
贝尔说过:“创新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人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总是喜欢围着这个问题打转,思维便完全被约束,循入老路,无所创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常常局限在原有的思维中,吊死在一棵树上,而不知道换一个方向。
由此,我想到了我教的学生。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原理等串联起来,灵活应用于学习中。所谓提倡多思、鼓励求异、诱发灵感,其实都是在前人知识或原理已掌握的前提下善于学习、善于动脑、善于把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思维开阔敏锐。说得形象些就是让思维会转弯。
当学生思维遇到“红灯”时,让他们的思维学会转个弯,这样便会为问题的解决,打开一个绿色通道。
作者简介:何宁(197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