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某个活动的名称,常常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分解方法,然后按照标准筛选出有价值和可操作的小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相应的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解;有效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明确了活动的大方向,但活动的具体内容还需要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话,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该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主题,原意指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主题是某个活动的名称,不仅能传递综合实践活动中某一活动或项目的主要信息,常常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活动主题的分解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只有很好地分解活动主题,使学生能够从较小的问题切入主题,才能够有方向、有层次、有方法的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确定研究主题后,将一个大的研究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主题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活动主题往往会研究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个学生从头到尾的研究下来,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全面完成一个主题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再有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来讲,其目的不是通过某一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大的主题进行分解,学生容易明确自己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利于学生在这一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促进小组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各尽所能。那么分解主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问题分解
1. 主题深化式。即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主题—主题A→主题B →主题C。如:主题:走进新农村—××镇××村农民住房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根据住房的规划-建设-开发等三个阶段,分解成为:主题A:农村住房规划的调查研究;主题B:现代农村住房建设的调查研究;主题C:农村住房开发的调查研究。
2. 主题辐射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主题—渠道A/B/C。如主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的调查,根据与合作医疗有关的事项来分解,可以分:现代农民就医难的调查分析、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3. 立体式。即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或课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次课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如主题:家乡的特色小吃,可以先分为:家乡小吃的发展现状调查,家乡小吃知多少、家乡小吃的特点等三个二级主题,然后再根据二级主题依次分解出三级主题:家乡小吃文化内涵的探究、家乡××小吃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家乡小吃品牌打造与推广的研究、探索家乡××小吃的制作等多个小主题。
二、问题筛选
(一)筛选标准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1. 具有研究价值。首先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及时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小问题的主题比较有价值。如学生吃完早餐为什么乱扔垃圾?为什么不直接扔在旁边的垃圾桶等。其次是活动形式丰富,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的小问题比仅以查资料等间接活动为主的主题有价值。如小学生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后是活动结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这些小主题活动的结果将直接带来学生生活方式中某些细节的变化。如为什么不能直接扔垃圾?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2. 具备可操作性。一方面是指是否具备实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即小主题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实践能力和研究条件相适应。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证明小主题的切口比较小,挖掘比较深,可行性就比较强。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选题时更应选择小而精,容易操作的主题,重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切忌贪大求全。
(二)筛选方法
1. 定位法。这种方法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一个主题应该采取的科学分解方法,然后再根据这种方法共同讨论可以出现哪几种情况,最后规格起来。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采用主题辐射的方法,提出了很多问题,一下子很难理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当家应该包括那些方面:买菜、做饭、搞卫生等等方面,然后再根据这几个方面来筛选小主题。
2. 排除归纳法。这种方法,一般的操作是老师引导学生把学生根据主题提出的问题全部用纸条的方式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跟学生一起排除相同的部分,把不相同的主题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几种类别。如围绕今天我当班长,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就让学生把所有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排除相同的,最后归纳为:课堂纪律管理、值日安排、活动组织等六大方面的活动。
三、问题转化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法,用准确、恰当、贴切的词语概括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活动中自己研究问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使研究问题转变成活动主题下的子课题。如学生在确立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后,分解成为:低碳知识的了解和低碳生活的情况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低碳生活等三个方向,引导学生转化成为:“低碳生活知多少”、“现代家庭低碳生活调查研究”及“低碳生活—我作主等三个小组的小主题。
总之,如何对活动主题进行分解,还应该有更多、更加深刻和更切合实效的做法。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不过我们如何设计、分解活动主题的范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分解都应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解;有效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明确了活动的大方向,但活动的具体内容还需要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话,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该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主题,原意指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主题是某个活动的名称,不仅能传递综合实践活动中某一活动或项目的主要信息,常常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活动主题的分解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只有很好地分解活动主题,使学生能够从较小的问题切入主题,才能够有方向、有层次、有方法的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确定研究主题后,将一个大的研究主题分解成若干个小主题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与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活动主题往往会研究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个学生从头到尾的研究下来,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全面完成一个主题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再有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来讲,其目的不是通过某一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而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大的主题进行分解,学生容易明确自己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利于学生在这一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促进小组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培养。这样,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做到各尽所能。那么分解主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问题分解
1. 主题深化式。即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主题—主题A→主题B →主题C。如:主题:走进新农村—××镇××村农民住房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根据住房的规划-建设-开发等三个阶段,分解成为:主题A:农村住房规划的调查研究;主题B:现代农村住房建设的调查研究;主题C:农村住房开发的调查研究。
2. 主题辐射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主题—渠道A/B/C。如主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的调查,根据与合作医疗有关的事项来分解,可以分:现代农民就医难的调查分析、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3. 立体式。即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或课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次课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如主题:家乡的特色小吃,可以先分为:家乡小吃的发展现状调查,家乡小吃知多少、家乡小吃的特点等三个二级主题,然后再根据二级主题依次分解出三级主题:家乡小吃文化内涵的探究、家乡××小吃受欢迎程度的调查、家乡小吃品牌打造与推广的研究、探索家乡××小吃的制作等多个小主题。
二、问题筛选
(一)筛选标准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1. 具有研究价值。首先是活动的内容应该及时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小问题的主题比较有价值。如学生吃完早餐为什么乱扔垃圾?为什么不直接扔在旁边的垃圾桶等。其次是活动形式丰富,以学生直接体验为主的小问题比仅以查资料等间接活动为主的主题有价值。如小学生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后是活动结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这些小主题活动的结果将直接带来学生生活方式中某些细节的变化。如为什么不能直接扔垃圾?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2. 具备可操作性。一方面是指是否具备实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即小主题题时,不要好高骛远,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应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实践能力和研究条件相适应。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证明小主题的切口比较小,挖掘比较深,可行性就比较强。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限制,选题时更应选择小而精,容易操作的主题,重在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切忌贪大求全。
(二)筛选方法
1. 定位法。这种方法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一个主题应该采取的科学分解方法,然后再根据这种方法共同讨论可以出现哪几种情况,最后规格起来。这种方法有明显的目标指向性。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采用主题辐射的方法,提出了很多问题,一下子很难理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当家应该包括那些方面:买菜、做饭、搞卫生等等方面,然后再根据这几个方面来筛选小主题。
2. 排除归纳法。这种方法,一般的操作是老师引导学生把学生根据主题提出的问题全部用纸条的方式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跟学生一起排除相同的部分,把不相同的主题进行归纳,最后形成几种类别。如围绕今天我当班长,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就让学生把所有的纸条贴在黑板上,然后排除相同的,最后归纳为:课堂纪律管理、值日安排、活动组织等六大方面的活动。
三、问题转化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法,用准确、恰当、贴切的词语概括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要准确反映活动中自己研究问题的内容、范围以及研究的深度,使研究问题转变成活动主题下的子课题。如学生在确立了“走进低碳生活”这个主题后,分解成为:低碳知识的了解和低碳生活的情况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低碳生活等三个方向,引导学生转化成为:“低碳生活知多少”、“现代家庭低碳生活调查研究”及“低碳生活—我作主等三个小组的小主题。
总之,如何对活动主题进行分解,还应该有更多、更加深刻和更切合实效的做法。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不过我们如何设计、分解活动主题的范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分解都应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目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