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4-165-01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里懂得做人的道理。”强调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中感人的故事、高尚的情操、鲜明的观点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巧妙的“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动物故事、名人事迹、温暖亲情、人生感悟、成长历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
(一)引导学生关爱生命
在七年级下的教材中,有一个“动物世界”单元,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特点、积累美词美句,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如看到《斑羚飞渡》中斑羚种群为生命的延续所做出的牺牲,学生们被这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深深震撼,同时对这一悲剧的制造者——人类,对我们自己的残忍而愧疚。通过斑羚悲壮的飞渡景象,学生明白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朋友。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平等对待动物。
(二)引导学生感受至爱亲情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亲情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多样的亲情:有催人泪下的手足情深、有对兄弟误解之情的追悔、有对两代人沟通的呼吁、有对家庭和谐的赞美、有对浓浓亲情的怀念,这些课文情感丰富、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构思精巧,这几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如在学习《背影》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去北京,非要拖着多病的身体亲自送我去车站?在车站还要自己给儿子拣座位,反复嘱咐茶房要照应“我”。看到月台上有卖东西的,不顾年老体衰,爬上爬下给“我”买回橘子。这些言语和举动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这种至诚至深的亲情,正是体现在平平常常的一言一行中,因此,做儿女的就要从父母平常的言行中去体会他们对自己的关爱。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亲情,在享受亲情的同时能多关心亲人,理解亲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和培养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品格和精神,因此,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辨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孔子“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情操,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点燃了学生心灵美的火花,使学生受到了人生的启迪,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区分假、丑、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美德。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情动人,熏陶浸染
语文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许多动人的情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把感情点化出来,呼唤出来,凝聚、升华成为一种崇高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渗透、鼓动和感染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情感点进行德育渗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节课始于导入,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事实证明,渲染一种气氛、播放一段画面、创设一种情境,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出示一些当年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图片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资料,学生在面对这些离他们似乎很遥远的历史的时候,感到很震惊,情绪已经被深深地感染,这时我说:“相信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时,心中一定很难受,同情犹太人悲惨的遭遇,愤恨纳粹残忍的暴行,就连一群无辜的孩子他们也不放过。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悲惨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不言而喻。
(二)建立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沉默、压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不会有任何的涟漪,调动不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有在宽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
回答1: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胆大、做事有主见,是个小男子汉。
回答2:我愿意和桂生交朋友,因为他很机灵又勤快,替“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给“我”舀水。
回答3: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他为人大方,不斤斤计较。还有的同学想和六一公公交朋友,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可以看出同学们都积极投入了对课文的探讨,理解了人物,体会了作者感情,有了正确的友谊观。
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单纯的去讲道理,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章的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使学生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三、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不仅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确立一个德育主题,要求学生收集伟人、名人故事,并举办讲故事比赛。这样,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可以举行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体会诗歌所表现的美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怀、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可以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帮父母做做家务,体会一下父母平时的幸苦,对父母表达祝福感谢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的语文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因此,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特点,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里懂得做人的道理。”强调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中感人的故事、高尚的情操、鲜明的观点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通过巧妙的“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材中,有很多渗透着德育思想的好材料,如:动物故事、名人事迹、温暖亲情、人生感悟、成长历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
(一)引导学生关爱生命
在七年级下的教材中,有一个“动物世界”单元,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特点、积累美词美句,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如看到《斑羚飞渡》中斑羚种群为生命的延续所做出的牺牲,学生们被这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深深震撼,同时对这一悲剧的制造者——人类,对我们自己的残忍而愧疚。通过斑羚悲壮的飞渡景象,学生明白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些朋友。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平等对待动物。
(二)引导学生感受至爱亲情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亲情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多样的亲情:有催人泪下的手足情深、有对兄弟误解之情的追悔、有对两代人沟通的呼吁、有对家庭和谐的赞美、有对浓浓亲情的怀念,这些课文情感丰富、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构思精巧,这几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掌握以上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开启学生的情感闸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如在学习《背影》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父亲为什么不让我自己去北京,非要拖着多病的身体亲自送我去车站?在车站还要自己给儿子拣座位,反复嘱咐茶房要照应“我”。看到月台上有卖东西的,不顾年老体衰,爬上爬下给“我”买回橘子。这些言语和举动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这种至诚至深的亲情,正是体现在平平常常的一言一行中,因此,做儿女的就要从父母平常的言行中去体会他们对自己的关爱。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亲情,在享受亲情的同时能多关心亲人,理解亲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三)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和培养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品格和精神,因此,在分析这些作品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辨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如:孔子“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的情操,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激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点燃了学生心灵美的火花,使学生受到了人生的启迪,帮助他们识别真、善、美,区分假、丑、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美德。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以情动人,熏陶浸染
语文教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中许多动人的情感在语文教材中都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把感情点化出来,呼唤出来,凝聚、升华成为一种崇高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渗透、鼓动和感染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情感点进行德育渗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节课始于导入,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事实证明,渲染一种气氛、播放一段画面、创设一种情境,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出示一些当年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图片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资料,学生在面对这些离他们似乎很遥远的历史的时候,感到很震惊,情绪已经被深深地感染,这时我说:“相信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时,心中一定很难受,同情犹太人悲惨的遭遇,愤恨纳粹残忍的暴行,就连一群无辜的孩子他们也不放过。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悲惨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导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不言而喻。
(二)建立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沉默、压抑的课堂如一潭死水,不会有任何的涟漪,调动不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有在宽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个人的情感体验,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社戏》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和谁交朋友呢?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
回答1:我愿意与双喜交朋友,因为他胆大、做事有主见,是个小男子汉。
回答2:我愿意和桂生交朋友,因为他很机灵又勤快,替“我”买豆浆,买不到还想给“我”舀水。
回答3:我愿意和阿发交朋友,他为人大方,不斤斤计较。还有的同学想和六一公公交朋友,觉得他心肠好、为人朴实。可以看出同学们都积极投入了对课文的探讨,理解了人物,体会了作者感情,有了正确的友谊观。
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是单纯的去讲道理,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文章的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使学生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
三、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渗透德育
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这不仅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比如确立一个德育主题,要求学生收集伟人、名人故事,并举办讲故事比赛。这样,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可以举行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体会诗歌所表现的美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怀、陶冶自己的情操。也可以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如端午节可以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可以让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帮父母做做家务,体会一下父母平时的幸苦,对父母表达祝福感谢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的语文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受到思想上的升华。
因此,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特点,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