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各得其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aima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体裁衣,就是选择好了可以使用的材料以后,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按照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材料的方式,才能把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情节和场面,绘景、叙述、议论和抒情等串联编排起来,使中心和材料各得其所。
  一、安排结构
  1.时序法。时序法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方法。例如,《观潮》一文,先写潮来前的景象,再写潮来时的景象,最后写潮退后的景象。文章按时间顺序结构全文,叙述流畅,条理清晰。用时序法结构文章,要注意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写清楚。
  2.空序法。空序法是指随着观察者立足点和观察点的不断变化,对要描述的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再描绘出一幅画卷,逐步展现它的全貌和特点的方法。例如,《海滨小城》一文,写海滨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一层一层地写,写小城是按由庭院到公园再到街道的空间位置变换来写。由于每一段开头都标明了写的是什么地方,因而文章条理很清楚。游记、参观记一般采用此法结构文章,但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立足点、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二是既要留心局部景色、个别事物的特点,又要注意综合局部特色、个别事物反映出来的写作对象的总面貌和总特征。
  3.事序法。事序法是指根据事情的发展过程和先后顺序进行描述的文章结构方式。例如,《赤壁之战》一文,先写事情的发生——曹操率兵南下,与周瑜两军对垒,隔江相对;接着写事情的发展——周瑜、黄盖定计;然后写事情的高潮——火烧赤壁;最后写事情的结局——曹军战败逃走。这篇文章就是用事序法来结构全文的,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分明。运用事序法,需防止记流水账。材料的取舍特别重要,有的要泼墨如水,有的要惜墨如金。
  4.类序法。类序法,是以材料的不同种类或一个材料的不同方面为序来结构文章的方法。例如,《海上日出》一文,先写天气晴朗时的日出,再写有云时的日出。运用类序法切忌分类不当,必须考虑好按哪一种标准分类,不允许出现分类上的交叉现象。
  二、确定详略
  详写和略写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确定,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应该详细叙述,和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密切的材料应该略写。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例如,《飞夺泸定桥》为了达到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的目的,作者详写了能够直接表现中心的两个内容——抢时间和攻天险,略写了接受任务和主力渡河两个内容。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表达效果很好。
  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经过巧妙构思,也可详写能间接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这种确定详略的方法,往往需要设置冲突,在冲突中突出中心,产生震撼读者的力量。例如,《丰碑》详写了将军发现一位老战士冻死后非常愤怒,要找军需处长算账的情景,于事情的高潮处才揭示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冲突非常强烈,充分表现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因此,紧扣文章中心,抓住间接表现文章中心而又最能打动读者的内容详写,也是确定文章详略的一种方法。
  三、设置线索
  叶老有一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说明写作时线索分明,读者就能够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记事写人的文章中,线索能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1.以“我”为线索。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将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联成一个整体,可以让“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我”就是一个线索性人物。文章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把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有关爸爸的材料贯穿起来,连成了一个整体,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我”为线索,要注意的是:“我”必须始终在场,从事情的起因直到事情的结束,“我”都要作出清楚的交代。
  2.以“物”为线索。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让物件作为线索,将有关的人和事连成有机的整体。例如,《小木船》一文,以“小木船”为线索叙述了发生在“我”和陈明之间的事,告诉我们:同学之间不应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增进友谊。
  3.以事为线索。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以一个主要事件作为文章的脉络,其他的材料都围绕着这个主要事件来组织安排。例如,《一夜的工作》以“一夜的工作”为线索,描述了周总理工作的辛苦、生活的简朴,赞颂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4.以感情为线索。在叙述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作为线索。例如,《林海》一文,首先讲进入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感到亲切舒服;接着讲大兴安岭美得实在,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最后把大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舒服。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亲切舒服的程度不断加深为线索,将描述的内容串联成了一体。
  (责编莫彩凤)
其他文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对这个教学内容,笔者甚感困惑——综合性学习能否与课文课后作业等同,学生已经形成了课后作业只要阅读课文就可独立完成的思维定式,因此,综合性学习这项内容能否像布置课后作业那样,让学生直接当成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第二天在班上交流一下而已。长期如此,学生肯定会对综合性学习失去兴趣,综合性学习的功能完全丧失。如何让全体学生能真正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完成学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探究,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新鲜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质疑探究。  一、预设文本情境,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的过程,只有在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后,预期的学习效果才会达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尝试、发现、探究、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业面批语言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积极认真作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面批语言来维持。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善于分析,敏锐地捕捉学生作业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外,也要精心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验快乐
在教学中,我们都认为:词语,只有理解了,才能用。这句话没错,如果连词语的意思都不理解,何谈运用。可是,理解了,学生一定会用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教师还没有教如何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充斥了“理解”,但对如何“运用”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在课末做一下点缀,甚至根本没有。而在课后的各种检测题中,要求学生运用的题目却屡见不鲜。这样的教学,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学
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形成或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类群文本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进行对比参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为拓展而拓展,胸中无“度”,结果适得其反。  一、以文本为原点,拓展要考量适度  1.凸显文本本位,拓展应适量  万事须有度,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必须依据文本特质和教学目标展开,贪多求全而将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它是图和文的艺术,利用图画和文字配合讲述故事,表达意思。其图画精美,色彩明艳,文字简洁浅显,尤其适合学龄前孩子和刚识字的低年段孩子阅读,当然也是孩子们最乐于看的书籍之一。优秀绘本的图画信息丰富,呈现了文字中没有讲的,或者没讲完的内容,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如何通过绘本阅读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孩子语言的氛围,依托绘本的图画丰富一年级孩子的写话资源,拓展写话形式,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文章的主题是“百折不挠”,主要讲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坚守自己的信念,撰写名著《国榷》,在撰写过程中遇到多重困难,但不放弃的故事,赞扬了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主题突出,具有较强的概述性。五年级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已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上
辩论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讲《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时,我紧抓课文特点以及文本中的可辩论因素,引导学生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  一、解析辩论含义,围绕辩论理解课文  辩论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之一。在给学生讲解了辩论的含义之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而学生们的表现也十分让人欣慰,他们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
批注式阅读教学汲取了“发现法”“探究法”等优点,指在教师的引领下,以自学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画、注、批为载体,以提高阅读效率和语文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活动。针对当前阅读教学中只求“读会”不求“会读”,难以根据学情展开教学的现状,可将批注式阅读创造性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一、和谐氛围——批注式阅读的动力  1.在教学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
《田园诗情》(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作者以描绘荷兰的自然景物为主要内容,精心选择了一系列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特别是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分镜头”特写的形式,展示了荷兰的田园风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可从文本的“镜头”式描写入手,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读,引导学生在静心地观赏与诗意地品读中,盈润情感,滋养心灵。下面谈谈笔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