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想说爱你也容易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高考作文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各个学校也争相行动起来,语文这位曾经退到悬崖边跳舞的主角似乎又回到了舞台中央。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去外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拿着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资料,却不知道怎样用在“孤陋寡闻”的农村孩子身上,最后很多人又回到了原点。我大胆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尝试着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整,结果发现,效果相当不错。
  语文学习,方法恰当,才能真正做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
  一、灵活多样的形式,学习生字词
  按照传统的方法,学习生字词,老师就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抄,再听写,写错了又抄,这种方法小学、初中常用,到了高中,许多老师不用了,忽视生字词的学习,全靠学生自学。可想而知,学生语文基础不可能好。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重视字词的学习,并且想办法让学生快乐学习。
  1.速记法
  学习要强调预习,预习好了,课堂效率才会高,而课内学习字词一般不能超过十分钟。速记法要求学生三分钟内到文中找到不会写的字,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然后听写,听写的词是老师事先备好的从文中挑出来的重要词语,听完后同桌互批互改,最后统计结果,表扬优生,鼓励差生,并且与差生约定时间再听写。
  另外,老师可以把文中重要词语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一分钟,然后让学生马上在作业本上写下记住的词,再让学生对照幻灯片,纠正错误,最后老师统计结果,肯定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态度。
  2.造句法
  老师把生字词公布出来,让学生从中挑3—5个词语造句,这几个词语必须在同一个句子里面,并且不能抄课文中的句子,做好后同学之间互相看,然后推荐3—5句朗读并点评,课后要求学生把所有词语用一段话连接起来,字数越少越好。造句,看似小学生的做法,实则不简单,因为那么多词语要浓缩在一句话或简短的一段话里,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造句法,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可以看到雅的、俗的、流畅的、喷饭的各类句子。而课后作业是一篇周记,要求字数越少越好。
  3.评论法
  老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自己的想法找出十个词语,然后老师也公布十个词语,当然老师找的词主要是生字词,让学生看看和老师的对上了几个,学生有如买彩票对奖,十分认真,无形中就把词语记下来了。
  掌握生字词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只要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好方法就会源源不断。
  二、找好切入点,打开一扇门
  对于句、篇的分析和理解,找好切入点很重要。
  1.以感情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品读诗词曲赋
  诗词曲赋,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喜或悲。老师可以通过放录音或自己范读,或学生自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能把握大方向——喜或悲就可以了,这一步学生很容易做到,接着让学生到文中找到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并阐述理由,最后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几点好处,也就是文章的艺术手法。有了这个切入点,课文的语言、形象、思想感情、艺术技巧就如抽丝剥茧,一一呈现出来了。例如《兵车行》听完录音后,学生能说出感情基调——悲。然后设计如下问题进入课文:A.概括文中体现“悲”的事件。B.找出文中表现“悲”的句子。C.揣摩文中体现“悲”的词。D.用什么手法表现“悲”?E.造成“悲”的根本原因。这样讲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般篇幅不长的文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2.以故事为切入点,层层剥笋,赏析小说等写人叙事类文章
  以小说为代表写人叙事类文章,一般都有故事情节。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以故事为切入点,对文章的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写作特色进行分析。例如《最后一课》设计如下:A.学生讲述故事。B.故事中有哪些人物?C.人物在什么环境中活动?D.人物的心理或情感或情绪是什样?F.指出文章的几大优点。
  3.以景物为切入点,曲径通幽,参透写景抒情类文章
  写景抒情类文章多为散文,景物很明显,情感很含蓄,所以学生更容易抓住文中的景物。如朱自清的《春》、郁达夫《故都的秋》等课文可以按如下步骤来学习。A.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多少找多少,再划出主要景物。B.根据课文归纳主要景物的特点。C.让学生把这些景物画在一张纸上,不会画画的用圈加汉字代替。D.学生把自己画景物的顺序和课文写景物的顺序进行对比,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E.想像处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看到这些景物,人物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以上五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得出答案,并且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交流讨论时都有话说。五个步骤完成了,文章的内容、结构、感情、写作技巧等重点、难点就解决了。
  积极学习名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大胆尝试,老师们就会发现“语文,想说你也容易”,学生也会大声喊出:语文,爱你没商量!
  作者单位:湖南郴州市资兴市立中学。
其他文献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代词人韦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收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对词中“垆边人似月”的“垆边”释义如下: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这个解释有两处错误需要指出。  一、“垆”释义有误  “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对独立和彼此分离的局面,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很大的改观,但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仍然呈现若即若离的关系。如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笔者结合正在执教的《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的特点分析,认为把小说阅读与课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寻找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契合点。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
诗歌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高中语文加强诗歌教学正当其时——高中学生正处在谈理想的年龄阶段,而诗歌往往是能够畅述理想的。但现实教学中由于应试压力的作用,诗歌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解剖式的教学,诗歌所构建出来的整体意向往往被应试这把手术刀解剖得支离破碎,使得诗歌的美感不再,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困境。诗是思维的结晶,故常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故又有了诗歌的说法(当然当下诗歌的含义已
2014年9月中旬,我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接受为期两周的“跟岗研修培训基地指导教师”的培训,尽管课时安排又满又紧,但依然可以让身心放松,接受有内涵有计划的再教育,同时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每一次讲座给自己的感想。  培训内容深厚有序,从小学到中学,从老师到校长,从课堂教学到学校管理,从深度到广度挖掘教师的价值内涵,从多方面提示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了解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诸多专家的理论和案例等等。
语文教学中要准确到位地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需要找准和抓住最佳切入点,这是被广大教师普遍认同的教学策略。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内容的庞杂性和繁复性。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三基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其教学切入点,将教师、学生、文本有机地整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
3月8日上午,受我院邀请,来自省内的十余位中学语文教育界的专家、特级教师等齐聚湖北大学文学院,就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问题展开研讨,会议由文学院院长刘川鄂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郭康松、《中学语文》杂志主编潘纪平等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上,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的史绍典、秦训刚,武汉市教科院朱长华、何永生,江汉大学韦志成、武汉中学萧兴国、华师一附中胡茂良、武昌实验中学董有建、黄石二中费新岸、武汉六中胡明道、水果湖
先来谈谈教学内容。“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道:“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素材”常作写作术语,用于课堂教学,似乎以“(教学)资源”一词取代为好。“信息”实际上大于并包含“素材”,概念未免太宽泛,那么从学科认知的层面来看,除去“素材”(即资源),课堂上呈现的最吸引
重读《陌上桑》,发现了两种对话:同空间的潜对话、异空间的浅对话。  “对话与潜对话”是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  “潜对话”即只发生在内心中的不具有外在具体形式的对话。它既可以是某一个人物想象中可能发生的对话,也可以是某一个人物回忆中已经发生过的对话,还可以是人物之间目前在内心中发生的并未发而为声,也不一定形之于色的
在实验稿基础上修订的语文新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一种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摒弃,伴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的不断深入,以问题探究为
时下,文言文教学的“快捷通”令人扼腕。  在最近观摩的一节《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公开课上,我见到了这样的一幕——  教者精心制作了课件,围绕课件展开了课堂教学。一开始呈现了文章写作的背景,然后直接呈现本课要重点把握的文言现象:文言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纲”,开展自主学习,寻找文中分别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这些文言现象。学生自主寻找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级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