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史料常以短小精悍的故事介绍呈现在教材中,其中隐藏着持久的文化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然而却常常被遗忘于教材一角。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数学史功底,将数学史料有机地融于数学教学中,让数学史料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史料;课堂教学;兴趣教学
在一次“关注有效教学,追求智慧课堂”的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的研讨课,引发了我对教学中运用数学史料的兴趣。
案例回放:出示鸡和兔的图片,聊一聊鸡和兔的腿各有几条,引出古代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几回?”
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翻译其意思,并揭题板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把鸡和兔的头与足数量减少,并要求学生在表格中填写不同的猜想,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通过汇报展示、探索方法、拓展练习等环节后,课的最后教师依旧拿出了课一开始呈现的古题,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尝试解决。同一题目,二次呈现,学生课堂情绪截然不同,也正是二次呈现目的的最好体现。当学生自信满满地面对答案时,对古人的题目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教师出示课后习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学生更是舍不得下课,齐头在小组内讨论开来。这番情景,使得在座听课的各位老师全都开怀大笑,这笑中既包含对学生天真的表现给予理解,也是对本堂课精彩呈现的由衷敬佩。没想到,一段短短的文字竟然产生这么神奇的力量,数学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啊。
为此,我也翻看了相关资料,才恍然发现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到处有数学史料的影子。二年级下册《九九歌》,三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加减符号的由来》《七巧板》《刻漏》《乘号的由来》《分数的表示》,三年级下册《指南针》《除号的由来》《亩》《小数和小数点》,四年级上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数的产生》《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算筹》《铺地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四年级下册《高斯求和》,五年级上册《方程的历史》《九章算术之方田章》《出入相补》,六年级上册《黄金比》《古率与祖率》,六年级下册《九章算术之复数》《七桥问题》。这些小小的资料都出现在练习题的最后“你知道吗?”中,给数学教材平添了缕缕文化的气息。主要涉及了数学符号的由来;古代测量与计算的工具、古代计算方法的介绍;古代数学典籍、名题和数学家简介。
案例回放:《用字母表示数》在课的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你知道吗?”:人们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早在3800年前,古埃及人用“堆”表示特定的数。公元4世纪前后,古希腊学者丢番图开始用希腊字母表示数和一些运算,成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先驱。这之后又经历了1200年,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才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数,因此,他被尊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
在新教材中数学史料明显增加了不少,这些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关联的数学史料或者是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作为阅读辅助材料静态地躺在教材一角的,或者是在学习活动构想中有所暗示和点拨。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老师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理解为“数学 历史”,这显然没有体现数学史料应有的价值。
教学史料与教学内容相比当然是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呈现的形式也让师生感觉到大多是补充材料,面对教学任务紧迫等诸多因素,常常放弃了这些数学史料,即使有些内容得到了教师的认同,但由于呈现形式单一,而无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如三年级上册《刻漏》介绍的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意图使学生对古代的计时工具有所了解,可是单凭故事中的一则图文,并不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此时就需要教师准备更多的材料来补充完善这个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时间的宝贵,光有一些文字资料是远远不足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实际制作这些计时工具,或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时间测量的体验,在综合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人对时间的刻画方式。
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完成一组相关习题后,可出示“铺地锦”的例子,仔细观察它是怎么计算的,把表格的计算形式转化为列竖式的形式,又该怎么写?说一说两种算式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教师出示“铺地锦”的数学史料,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与启发。
总体来说,数学史料永远是个配角,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对数学史料的理解,丰厚自己的数学史功底,能够把数学史料有机地融于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邵汉民.小学“数学史料”的有效利用实践研究.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4).
[2]王颖.例说数学史料在导入新课中的应用.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11).
[3]詹高晟.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料的运用.中国民族教育,201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钱湖人家小学)
关键词:数学史料;课堂教学;兴趣教学
在一次“关注有效教学,追求智慧课堂”的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的研讨课,引发了我对教学中运用数学史料的兴趣。
案例回放:出示鸡和兔的图片,聊一聊鸡和兔的腿各有几条,引出古代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稚兔各几回?”
学生齐读后,指名学生翻译其意思,并揭题板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把鸡和兔的头与足数量减少,并要求学生在表格中填写不同的猜想,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通过汇报展示、探索方法、拓展练习等环节后,课的最后教师依旧拿出了课一开始呈现的古题,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尝试解决。同一题目,二次呈现,学生课堂情绪截然不同,也正是二次呈现目的的最好体现。当学生自信满满地面对答案时,对古人的题目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教师出示课后习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学生更是舍不得下课,齐头在小组内讨论开来。这番情景,使得在座听课的各位老师全都开怀大笑,这笑中既包含对学生天真的表现给予理解,也是对本堂课精彩呈现的由衷敬佩。没想到,一段短短的文字竟然产生这么神奇的力量,数学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啊。
为此,我也翻看了相关资料,才恍然发现在不同年级的教材中到处有数学史料的影子。二年级下册《九九歌》,三年级上册《曹冲称象》、《加减符号的由来》《七巧板》《刻漏》《乘号的由来》《分数的表示》,三年级下册《指南针》《除号的由来》《亩》《小数和小数点》,四年级上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数的产生》《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算筹》《铺地锦》《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四年级下册《高斯求和》,五年级上册《方程的历史》《九章算术之方田章》《出入相补》,六年级上册《黄金比》《古率与祖率》,六年级下册《九章算术之复数》《七桥问题》。这些小小的资料都出现在练习题的最后“你知道吗?”中,给数学教材平添了缕缕文化的气息。主要涉及了数学符号的由来;古代测量与计算的工具、古代计算方法的介绍;古代数学典籍、名题和数学家简介。
案例回放:《用字母表示数》在课的最后,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你知道吗?”:人们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早在3800年前,古埃及人用“堆”表示特定的数。公元4世纪前后,古希腊学者丢番图开始用希腊字母表示数和一些运算,成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先驱。这之后又经历了1200年,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才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数,因此,他被尊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
在新教材中数学史料明显增加了不少,这些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关联的数学史料或者是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作为阅读辅助材料静态地躺在教材一角的,或者是在学习活动构想中有所暗示和点拨。在上述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老师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理解为“数学 历史”,这显然没有体现数学史料应有的价值。
教学史料与教学内容相比当然是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呈现的形式也让师生感觉到大多是补充材料,面对教学任务紧迫等诸多因素,常常放弃了这些数学史料,即使有些内容得到了教师的认同,但由于呈现形式单一,而无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创造性教学。
如三年级上册《刻漏》介绍的是古代的计时工具,意图使学生对古代的计时工具有所了解,可是单凭故事中的一则图文,并不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此时就需要教师准备更多的材料来补充完善这个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时间的宝贵,光有一些文字资料是远远不足的,可以让学生尝试实际制作这些计时工具,或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时间测量的体验,在综合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人对时间的刻画方式。
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后,完成一组相关习题后,可出示“铺地锦”的例子,仔细观察它是怎么计算的,把表格的计算形式转化为列竖式的形式,又该怎么写?说一说两种算式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教师出示“铺地锦”的数学史料,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与启发。
总体来说,数学史料永远是个配角,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对数学史料的理解,丰厚自己的数学史功底,能够把数学史料有机地融于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邵汉民.小学“数学史料”的有效利用实践研究.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4).
[2]王颖.例说数学史料在导入新课中的应用.初中数学教与学,2004(11).
[3]詹高晟.数学教学中数学史料的运用.中国民族教育,2010(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钱湖人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