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课改时代的物理教学探究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多数物理课都有了新课程的“型”,缺乏新课程的“魂”,课程改革进程变缓,进入了瓶颈期.在“后”课改时代,如何克服种种瓶颈现象,深入改革、完善教学,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几年来逐步摸索、慢慢实践的几个案例谈谈自己做法和想法.
  一、探究问题驱动法,激活学生思维
  案例1:以“回旋加速器”为例,试用问题驱动法.实施班级:高二(6)班.班级特点:思维灵活、课堂活跃,个体成绩差异较大.策略:放慢节奏、问题驱动、深究原理.设疑1:使带电粒子获得能量的方法学生回答设疑2:获得高能粒子的方法学生讨论设疑3:教师给出具体数据,要求计算高电压数值学生讨论该高电压的可行性设疑4:设计获得高能粒子的方案分小组讨论分小组交流设疑5:猜测这种多级加速场的规模学生讨论改良方案学生再次交流展示设计方案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案,逐一评价方案优劣回旋加速器雏形设疑6: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设计的“类”回旋加速器的知识点进行处理:粒子做什么样的运动?怎样做到多次加速的?能把粒子加速到多高能量等等问题教师再展示回旋加速器图片简单介绍相对论的有关知识.课后反思:整节课虽然用时多了一些,也没出现一个结论性的公式,但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过来,学生似乎也没觉得难度很大,对其原理理解透彻,收效很大,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后期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
  本人认为,问题驱动法教学设计符合以生为本、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提升,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问题设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内容总量与难度必须控制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内,不可由于高考要求,而对学生学习的物理内容进行过早补充及结论性总结.第二,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性,问题设置要有台阶,采用“小步子、慢节奏、脚脚稳、步步升、轻松上”的“登山”方式,避免“乘电梯”,使学生错过了一路的“风景”,到头来都不知道“爬山”的目的何在.
  二、探寻实验新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2:以高三复习“电容器”为例,首次采用DIS实验的方式.
  理由:“电容器”属于学生盲区的知识,况且对于电容器的连入直流电的充放电过程、连入交流电的特点仅属于理论层面的分析,缺乏感性认识.
  我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结合,在电路中给电容器串联一个电流传感器、并联一个电压传感器,并在电脑桌面上平铺了u~t、i~t,做到同时采集i~t、u~t图象,演示了电容器连入直流电路时的短暂的充电、放点特点及“阻直流”、“通交流”的特点.下面是采集的两张实验截图.如图1,截图显示了电容器连入直流电路时的通电瞬间、充电完了、断电瞬间的u~t图和同时采集的i~t图.如图2,截图显示了电容器连入交流电路时u~t图和同时采集的i~t图.实验图象很直观,学生一目了然,都惊呼:“哇!好神奇!”我想这一小小的创新实验,学生对电容器的理解是深刻的.
  图1图2 物理属于一门实验性学科,因此,“后”课改时代下的物理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对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索、创新、改革,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有更加深刻的掌握与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设计动手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教师也可将演示性实验转化为探索性及开放性实验,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设计实验方案,同时依照实验要求对仪器进行正确选择,独立设计与操作,使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三、 尝试同课异构,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3:在“力的合成”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不断探索、研究、尝试、总结,先后采取了几种设计模式,还是很有收获的.
  模式1:摒弃了传统的讲练模式,引入课题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用老师给定的实验仪器,自主设计,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本设计亮点在于学生参与度广、思维量大、合作性强、讨论相当激烈,但开放性太强,结论出来用时较长,对老师要求也高,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猜想做预测、评估.
  模式2:创新了实验方式.实验分两部分:一是学生分小组,定性体验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二是老师演示,定量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演示实验采用学生便于观察的竖直面内的实验为例,弹簧秤用力传感器替代,利用电脑记录数据、处理数据.本设计亮点是学生体验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与课题引入时的提水桶情景吻合,逻辑性强,处理数据便捷、高效,可多次试验,得出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信服度大,运用高科技手段,学生兴趣浓厚,但由于器材数量有限,学生动手实践略少.
  模式3:不让学生做任何课前预习,引入课题后,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学生分组实验,体会两弹簧秤提重锤的感觉,并记录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合力是否为分力之“和”,并引导学生关注方向的影响因素,再实验,并记录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最后探究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本设计亮点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景→问题→猜想→证“伪”→再猜想→证“实”→结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很有帮助,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本校学生特点,再猜想合力与分力关系上,有点力不从心,但学生这种敢于猜想、勇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表扬的.
  在”后”课改时代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学生根据问题作主动性思考,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己亲力亲为的过程,肯定有很大的兴趣.
  四、试着接接地气,渗透科学精神
  1.与时事接“气”,学生感兴趣   每年金秋十月,引人注目的诺贝尔奖揭晓.2012年10月11日,中国有了零的突破.每到此时,都与学生分享获奖者的点滴,讨论获奖背后的故事.就以大家熟知的杨振宁为例,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和文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对话中说的好:“文学是幻想、科学是猜想.我只是在猜想上比别人多坚持了几十年!”聊聊几个字,道出了科学家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具有科学的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呀!我想,这些事可以触动学生的灵魂的!
  2.与国外教材接气,学生有新奇
  讲电磁感应时,学生左右手的用法总是混淆,为了促使学生加强辨析,对比了美国高考SAT2的教材讲法,学生颇感新奇,也促进了学生钻研我们教材的目的.还介绍了美国SAT2教材上关于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统一公式.一个公式包含了焦距、物距、像距、像的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信息,处理信息相当简单.
  3.与学生接“气”,学生能共鸣.
  看到学生在练习江苏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品味时尚》,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一冲动,同学生一起写了一篇作文,并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时尚的理解、评价,讲述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学生的赞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渗透了我们应该对待学习的态度.学生还开玩笑的叫我“文艺青年”.
  其实,每个物理知识的背后都存在着一段值得学生学习与感叹的历史,所以在“后”课改时代下的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其物理学史予以充分利用,并对学生做相应的情感教育,我们教书的目的是育人.物理研究中,科学家寒窗苦读,数十年如一日,甚至有的为科学献出了生命.从中对科学家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的价值观点、追求真理的坚强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进行充分挖掘,以此来激励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树立追求科学的态度与品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健全人格的目的.
  五、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仅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方式终结了,取而代之的也仅仅是等第,仍存在简单粗暴式评价!所以,“后”课改要求老师一定要进一步转变思想,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机制.我也正在做几点思考:(1)评价目的何在?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一锤定音,宣判结果,这种评价极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严重的还会产生厌学情绪.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使评价要具有“镜子”功效,目的让学生时时看清自己的状态;更应该具有“拐杖”本领,对学生起到扶持帮助的作用.(2)评价的方式何在?①表扬为主指责为辅,以表扬促学习.一定不要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对其点滴的进步与积极的学习态度给予鼓励、表扬和肯定,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得到认可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信心.②关注学生细节,以小事见精神.老师要带有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优点:作业不拖拉、有疑必问、主动纠错、善于表达、乐于助人、如实跟家长交流、同学关系融洽、有特长、有错能改等等优良现象,给予肯定,让我们的评价全方位包围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教的是“人”,教的不是“书”.(3)评价的原则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公平求保障.在中国的大改革环境下,一考定命运的时代必将结束,多方面、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凸显重要,教师就是一线的操刀手,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是评价机制能否进一步完善的保障,更是改革能否继续推行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该做的、能做的还有很多,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探索、思考、完善与改进,深度参与,积极践行,使新课程理念成为我们的“下意识”行为,确保物理教学能够更加完善,确保“后”课改时代下的物理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这个深入推进的过程中,除了存在预设与预设生成外,还会出现动态生成资源.动态生产观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重点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表现的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扬,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的培养.除此之外,开展动态化生成教学模式,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各种可能在教学
钾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不同基因型甘蓝型油菜对缺钾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甘蓝型油菜钾营养高效的遗传机理,能够为通过遗传改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培育钾高效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提供理论基础,对减少钾肥用量,增加经济收益和促进油菜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由甘蓝型油菜Tapidor和宁油7号(NY-7)发展的TN DH群体,营养液培养试验考察不同钾水平下TN DH群体株系苗期的生
目前我国高中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向科学的、合理的课堂方面发展,但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传统枯燥的课堂进行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首先对数学思维做出了简单介绍,然后提出了怎样去提高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数学思维的简介  1.数学思维的定义  数学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以
康林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之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与学生是一对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复杂统一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抓住教学关键要素,实施有效教学,做到“教学相长”.教学实践学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应该是“和谐融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不能取代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不能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前人对于杉木连栽的生长量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但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学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其学习效果的优劣对今后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函数学习的关键点仍没有掌握,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抽象的函数知识充分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捷径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高中数学教育,因此高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函数的设计思路,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教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