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应用概念与范畴认知事物,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方式。数学是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数学学科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抽象思维的培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探究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抽象思维;概念;练习;规则
数学是一门兼具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初中生感性思维发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向学生教授抽象思维,在训练中渗透抽象思维,使抽象思维的训练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概念思想
初中數学学习内容有很多的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只会分析具体的案例,而不会从题目中抽象出概念。如果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概念,就会导致学习的知识浅薄,不能正确完整的认识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对公式、定理、原理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数学规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数学规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很多提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用数理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为同学们进行数学规则的解读,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运用数学规则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三角形,正方形,四边形,梯形等图形,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并分析上述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异同是什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提问学生,以上图形是位于几维空间之中呢。学生们就会知道它们是二维空间中的图形,并且会记住自己正在学习的是平面图形的知识。所以上述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平面几何图形。接下来,学生们继续分析,并可能得出第二个结论: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会了解到在探究过程中,要应用数学概念来探究数学问题。并且会掌握应用概念的其中一个思考方法,即思考不同图形之间的异同。这些异同之处构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把这些思考过程总结出一个教学模型,即在开展概念性教学时,要给学生具体的案例,从中找到要探讨的对象,分析对象的属性以及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概念意识,并能轻松的记忆概念。
2.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培养学科素养
学生具备概念意识之后,需要教师进行数学语言的培训,达到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一培养过程,学生在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就会使用感性的思维去描述,这是缺乏数学素养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培养学科素养。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不能分清楚概念和性质的区别,有时会将它们混为一体;有时不会应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不会从实际问题的情形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时,遇到一些题目,里面会有一些生活元素,例如桌子、椅子、黑板等。其实这些都是所学习的我概念的具象化,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需要将它们抽象出来并应用数学规则解题。但是学生们还是会将它们描述为桌子凳子椅子黑板,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正方形。这一些现象都是缺乏抽象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对此加强认识,并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过程,只要辅以些许的目的性训练,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描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可能会将其描述为是在一个二维平面内,由两条平行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将其描述为性质: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队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师引导学生尽心对比:概念和性质是同一个问题吗?经过思考,学生就会意识到概念和性质并不是同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数学语言,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数学的认识,并体验数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也使学生了解了为何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科学。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们虽然掌握了概念与性质,也学会了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但是在面对题目时,仍有不知从何处下手解题的情况。教师如果希望同学们能够解决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分析数学问题,抓住数学问题的命题,并建立相应的规则。
例如在分析方程问题时,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给出一串方程,请问以上方程中有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知道这是考察方程概念的问题,只需要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与以上判断的方程相对应。只要以上的方程符合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就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学生们建立了规则意识。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给出不同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来考察学生,问不同长度的小木棒之间的组合能否组成三角形。问学生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根小木棒都可以组成三角形吗?学生会动手演练,对比思考,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一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关于三角形构成的规则意识也就建立起来了,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参考文献】
[1]谢佳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6,(6):18-18.
[2]祝迎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6):100.
【关键词】抽象思维;概念;练习;规则
数学是一门兼具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初中生感性思维发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向学生教授抽象思维,在训练中渗透抽象思维,使抽象思维的训练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概念思想
初中數学学习内容有很多的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只会分析具体的案例,而不会从题目中抽象出概念。如果学生不能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概念,就会导致学习的知识浅薄,不能正确完整的认识所学习的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对公式、定理、原理等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数学规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数学规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依据,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很多提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用数理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为同学们进行数学规则的解读,可以为学生们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抓住数学概念,运用数学规则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三角形,正方形,四边形,梯形等图形,让学生们进行观察,并分析上述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异同是什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提问学生,以上图形是位于几维空间之中呢。学生们就会知道它们是二维空间中的图形,并且会记住自己正在学习的是平面图形的知识。所以上述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平面几何图形。接下来,学生们继续分析,并可能得出第二个结论: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就会了解到在探究过程中,要应用数学概念来探究数学问题。并且会掌握应用概念的其中一个思考方法,即思考不同图形之间的异同。这些异同之处构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可以把这些思考过程总结出一个教学模型,即在开展概念性教学时,要给学生具体的案例,从中找到要探讨的对象,分析对象的属性以及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概念意识,并能轻松的记忆概念。
2.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培养学科素养
学生具备概念意识之后,需要教师进行数学语言的培训,达到让学生可以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概念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一培养过程,学生在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就会使用感性的思维去描述,这是缺乏数学素养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文本,培养学科素养。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不能分清楚概念和性质的区别,有时会将它们混为一体;有时不会应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不会从实际问题的情形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时,遇到一些题目,里面会有一些生活元素,例如桌子、椅子、黑板等。其实这些都是所学习的我概念的具象化,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需要将它们抽象出来并应用数学规则解题。但是学生们还是会将它们描述为桌子凳子椅子黑板,而不是平行四边形或者是正方形。这一些现象都是缺乏抽象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对此加强认识,并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培养的过程,只要辅以些许的目的性训练,就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
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描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可能会将其描述为是在一个二维平面内,由两条平行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将其描述为性质: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两组队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师引导学生尽心对比:概念和性质是同一个问题吗?经过思考,学生就会意识到概念和性质并不是同一个问题。通过学习数学语言,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数学的认识,并体验数学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这也使学生了解了为何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科学。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解题能力
学生们虽然掌握了概念与性质,也学会了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但是在面对题目时,仍有不知从何处下手解题的情况。教师如果希望同学们能够解决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分析数学问题,抓住数学问题的命题,并建立相应的规则。
例如在分析方程问题时,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给出一串方程,请问以上方程中有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知道这是考察方程概念的问题,只需要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与以上判断的方程相对应。只要以上的方程符合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就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学生们建立了规则意识。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给出不同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不同长度的小木棒来考察学生,问不同长度的小木棒之间的组合能否组成三角形。问学生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根小木棒都可以组成三角形吗?学生会动手演练,对比思考,得出结论。对进一步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一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关于三角形构成的规则意识也就建立起来了,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参考文献】
[1]谢佳佳.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6,(6):18-18.
[2]祝迎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