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超越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从课外循环到课内,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摄取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一层的平台,使拓展和延伸成为可能。
  
  一、教学结构的六个环节
  
  1. 课外采集。学生们在课外根据上一节课末了解到的新任务,超越课本,独立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个人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准备任务,确立学习目标。
  2. 演练生趣。运用目的语演练,学生们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和创新从而获取知识,主动寻求发展。例如,学生们在搜集整理好关于购物的相关信息之后,与其他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分角色进行购物情景的演练。
  3. 入境展现。真实语境展现任务,使学生们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掌握了课堂学习的主動权,自主学习,自设情境,自创氛围,超越了课堂的局限性,学生们在展现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快乐,不断地树立自信心,提高了拓展能力。例如,课堂的第一步骤,学生们分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他们在课前已经准备好的购物话题,他们自布场景,自带道具,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父母,所有的人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课前的准备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4. 活用释疑。创造性活用目的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完善任务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协商探讨合作,使任务趋于准确化和合理化。例如,学生表演完对话之后,教师对在购物场景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点进行点拨展示,然后学生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交流,结合新的语言点把购物的对话编成短剧,让它更加完善。
  5. 创新评价。汇报任务自我评价,学生们对任务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调整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任务,自我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会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技能,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准备好短剧之后,整个教室就变成了一个大舞台,短剧的表演让课堂高潮迭起,每一组表演之后,其他同学会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
  6. 拓展迁移。循环的开放式课堂结尾,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是开放式的,每一节课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的,每一节课的结束都应该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介绍下一节课的任务,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在课后能够有的放矢,积极准备,自己建构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三个超越
  
  1.“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超越课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他们在课前课后阅读英文报纸、原版小说,收听英文广播,观看英语节目,了解英美概况,学唱英文歌曲,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定目标整理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独立寻求方法、途径,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2.“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超越课堂,自主监控学习过程。学生们在小课堂里创造大环境,超越课堂所带来的局限性,把课堂变成模拟现实生活的小舞台,创建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范围,自主监控学习过程的能力有所提高。
  3.“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超越教师,自主评价学习结果。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以自学讨论、合作性学习为核心,超越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得到巨大发挥。他们主动寻求发展,对知识进行总结强化和拓展,并根据既定目标进行自我检测,自觉评价学习效果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效果分析
  
  初二(1)班和初二(3)班 在初一年级按照成绩平行分班,人数、成绩、能力相同,我们选用初二(1)班作为实验班,初二(3)班作为对比班,经过两年的实验,两个班级在各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水平能力测试,随机抽取45份试卷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班满分率为17.4%,对比班满分率为6.4%,实验班优秀率为37.0%,对比班优秀率为17.0%。由此可见,我们的实验是有成效的。
  我们还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兴趣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对比班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感到厌烦,兴趣不高。而实验班学生对“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非常感兴趣。试验的结果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研究反思
  
  1. 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和思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继续对课题的模式进行修整和改进,使它更具可行性、有效性。
  2.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超越课本,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超越课本、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这三方面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魏文琦
其他文献
话题: 课堂观察(上)  导语: 有教学就有观察,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观察只是一种自发性行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就很有必要掌握课堂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学会驾驭课堂的艺术。这里所指的课堂观察,既可以是观自己的课堂,也可以是观他人的课堂。  一个成熟的教师,总是能够触类旁通。这种灵性,就来源于对课堂的冷静观察。观察,及其引发的思考,将使教师与课堂、学生融合得更为紧密和自然。
这堂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我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朗读课文,探究问题……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着。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让学生朗读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接下来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要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在一节《雪》的公开课中,我领会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简洁平实中见绚烂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这位陈姓老师的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化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化学”    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就是很好的学习体验。如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一、课前师生情感交流魅力    不同名师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方法、内容不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探索着人生的幸福真谛,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
今年5月,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观摩活动。于山西太原听了几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感触颇深,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让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听了几天的课,听课者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课堂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读!”高声朗读的,低声吟读的,默读的;个人读的,小组读的
众所周知,智力对于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它会影响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几十年来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你的个人智力水平和你所在国的国民平均智力水平相比,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它美得质朴、美得粗犷、美得自然。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不太喜欢,因为缺乏趣味。那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儿童是用形象、图画、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我课前收集了很多“青海湖风光”的图片,想借助多媒体,把课文所描绘的青海湖的美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感受和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