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寻找数的源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整数、分数和小数的学习统称为数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一课时,应该回到数的源头,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小数的必要性,沟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明确小数产生的意义及小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源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19-02
  通过课前的检测和访谈,我发现单纯地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时,首先借助小数的直观模型沟通了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感受学习小数的作用和价值。
  一、沟通小数与整数的关系,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小数,他们头脑中必然会出现“为什么要学习小数”这样的疑问。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从整数延伸到小数的过程,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了数数,现在我们会数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信封,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里面有几个涂色的正方形吧!
  (教师一边出示涂色的正方形,一边让学生数数)
  生(齐):1,2,3,4,5,6,7,8,9。
  师:如果再来一个就是——
  生(齐):10个。
  师:如果我们10个10个地数,10个10就是多少?10个100呢?
  生1:10个10是100,10个100是1000。
  师:很好,我们继续数涂色的小正方形。如果是这个呢?(如右图)
  生2:这个正方形没有全部涂满颜色,我们怎么数呢?
  生3:用分数的几分之几或者用小数来表示。
  从学生一年级学过的整数入手,缓缓引出新知——小数。简短的数数过程,呈现了小数产生的数学史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借助数学模型,明晰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在教学第一学段的“认识小数”时,教师往往是借助长度单位或者人民币等具体的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样教学,会导致学生只认识具体生活情境中的小数。学生在学习小数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生活情境中,更要借助抽象的模型来认识小数。因此在课堂上,我利用长方形这个数学模型,通过猜测、辨析、验证等环节,让学生知道一位小数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几份的分数。
  师(课件出示: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色的有4份):你能用一个小数来表示吗?为什么?
  生1:0.4。因为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涂色的有4份,所以是0.4。
  师(课件出示: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涂色的有4份):你能用一个小数来表示吗?为什么?
  生2:把1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0.1,涂了4份就是0.4。
  生3: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我觉得平均分成10份,涂这样的4份才是0.4。
  师:那能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3:由于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样的涂色部分可以用4/5表示,用小数表示的话就是0.8。
  师:听懂生3的意思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课件演示:把原来的5份变成10份,涂色部分就从原来的4份变成8份)现在知道用哪个小数来表示了吗?
  生(齐):0.8。
  这样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就是把“1”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几份的分数,从而理解小数的十进制关系。
  三、制造悬念和冲突,明晰两位小数的产生的意义
  如果教师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课,那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例题,将例题讲深讲透,并且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悬念和冲突,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晰两位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你觉得右图的涂色部分能用哪个小数来表示?
  生1:0.9。
  生2:我觉得用刚才学过的一位小数都不能表示。我认为是0.88。
  生3:我认为是0.89。
  师:到底是多少?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课件展示把0.1平均分成10份)现在你认为哪个同学的说法对呢?为什么?
  生4:0.89。因为这个正方形的倒数第二行被平均分成了10份,涂色的有9份,所以是0.89。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样的1小块表示多少?
  生5:0.01。我们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0.1。再把0.1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0.01了。
  师:也就是说,现在把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6:100份。因为先把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再把每一份都平均分成了10份,10乘10等于100,所以就是100份。
  在該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和冲突,从而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两位小数的需求。通过借助学生的经验迁移,沟通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之间的联系。
  四、自主辨析讨论,明晰三位小数产生的意义
  有了前面的活动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研究三位小数的读写法和意义。
  师(出示三位小数0.412。学习要求:学会0.412的读法和写法;思考在正方形中怎么表示0.412):同学们,请你们在小组里自学后讨论,完成上面的两个要求。
  生1:我会读小数0.412了,读作零点四一二。0.412是指把整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涂色的有412份。
  师:为什么你想到要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
  生1:因为把1平均分成10份是0.1,把1平均分成100份是0.01,那么把1平均分成1000份就是0.001。
  生2:我觉得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先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我们涂上4份;再把第5份平均分成10份,我们涂上1份;最后把第5份里的第2小份再平均分成10份,再涂上2份就可以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2: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把0.1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01;把0.01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001。
  师:其实像你这样分好后,也就是说把整个正方形分成了多少份?
  生3:1000份。
  在学生自主学习三位小数的环节中,学生创造了两种方法表示小数0.412,这样有效沟通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之间的关系。
  综上可知,数学的学习是层层递进的,首先是教师带着学生学习,接着是教师扶着学生学习,最后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通过课前测评能够全面、宏观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水平及思维广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分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为例,通过课前测评方法的选取、试卷的命制,以及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和利用,给出课前测评的常规模式。  [关键词]课前测评;分数的认识与计算;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30-01  
[摘 要]在日常习题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单一的“讲解—练习—辅导”教学模式,导致练习教学低效甚至无效。架设关联的桥梁,从一道基础习题入手,构建习题模块,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练习过程,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数学建模意识,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习题模块;情境关联;等价关联;构图关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对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将对比引入计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算理和运算顺序的理解。尤其在“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运用对比,可以更好地揭示混合运算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对比;混合运算;乘加;乘减;运算顺序;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5-01 
[摘 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借助数形结合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从而让学生的概念学习更高效。在“倍数与因数”一课的教学中,借助数形结合,引入、抽象、内化概念并构建概念模型,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形结合;概念教学;倍数与因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35-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的方法、听课的方法等。其中,自学的方法包括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课内自学、课后复习。”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引起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那么,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搭建合适的“预习支架”,是提高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支架”
[摘 要]“根据方位和距离确定位置”是后续学习坐标平面和用坐标表示位置的基础内容。要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观测点到目标点的距离。  [关键词]位置;方向;距离;观测;描述;相对;原点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44-01  教师应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此,为了
[摘 要]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可以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学科特征入手,写日记时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写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日记;数学魅力;生活;解决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70-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写
[摘 要]根据当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力图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课“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的现状,给出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微课;图形与几何;新授课;五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
[摘 要]相对于旧人教版教材,现行教材对测量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所给定的测量对象的数据很容易得出,学生对测量中存在测量误差的问题不易有所感知与理解,因此很难接受“即使仔细测量也无法得到确切数值”的观点,这与教师对教材降低测量难度的认识与处理不当有关。教师可以针对测量误差设计专项的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正确体会和理解测量误差,形成正确认识。  [关键词]测量难度;测量误差;误解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长方体的特征”是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起始课,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承载的学科德育是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通过研究内容、分析学情,顺应学生学习特点,从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  [关键词]学科德育;长方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71-02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