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信息迁移法可进行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物理量、化学方程式计算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答信息迁移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迁移法 应用 化学教学
信息迁移法,是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从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一、信息迁移教学法应用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以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为例,从氧的得失逐步引出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
氢气常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氧化物(氧化产物)——得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表现还原性。
氧化铜作氧化剂——被还原为单质(还原产物)——失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表现氧化性。
二、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化学理论的教学
1.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离子反应的教学
在进行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过程中,可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入手,对三个条件进行迁移:
生成沉淀——生成难溶物——生成更难溶的物质(或某温度下溶解度大的变为溶解度稍小的)。
生成气体——生成挥发性物质——生成更易挥发的物质(包括加热条件下)。
生成水——生成难电离物质——生成更难电离的物质(包括由弱酸生成更弱的酸等)。
水作溶剂也可迁移到液氨等作溶剂。
2.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的教学
采用规律迁移法,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周期左方是金属元素而右方是非金属元素,得出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由气态、液态到固态非金属元素的过渡,得出结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3.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盐类水解的教学
从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逐渐过渡到新课内容。
引导学生复习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
逐个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形式,逐个解决,不露痕迹地过渡到新课内容:
在下列条件下,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如何移动?为什么?指出液体的酸碱性。
(1)加热——右移——中性。
(2)加水——不移——中性。
(3)加强酸——左移——酸性。
(4)加弱酸——左移——酸性。
(5)加强碱——左移——碱性。
(6)加弱碱——左移——碱性。
(7)加NaCl——不移——中性(强酸强碱盐)。
(8)加NH4Cl——右移——酸性(强酸弱碱盐)。
(9)加CH3COONa——右移——碱性(强碱弱酸盐)。
(10)加CH3COONH4——右移——溶液的酸碱性要看H+和OH—哪一种离子消耗较少(弱酸弱碱盐,中学不作要求)。
这样,把电离与水解联系起来,一步到位地揭示了盐类水解的实质。
三、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物理量的教学
物质的量的教学可采用单位迁移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以物质的量为“市中心”的“城市立体交通图”,并且均以如何引入新的导出单位为突破口。
(1)引入单位“个/mol”(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构建由“个”(粒子数)到“mol”(物质的量)的路段。
(2)引入单位“g/mol”(摩尔质量)构建由“mol”(物质的量)到“g”(质量)的路段。
(3)引入单位“L/mol”(气体摩尔体积)构建由“mol”(气体的物质的量)到“L”(气体的体积)的路段。
(4)引入单位“mol/L”(物质的量浓度)构建由“mol”(溶质的物质的量)到“L”(溶液的体积)的路段。至此,整章内容的学习结束,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也已建成。
(5)引入“g/个”(每个粒子质量)构建由“个”到“g”的环路……
采用这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非常快乐地参与其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且以图示的形式显示结果,形象具体,便于记忆。详见图1:
图1.各物理量的转化关系图
四、 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教学,应用信息迁移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解题原则:“以物质的量之比为基础,上下单位相同,左右物理量相当。”尤其是对“左右物理量相当”的理解,用此法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以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质量比推出物质的量之比,再从物质的量之比推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之比等等:
H2 + Cl2 = 2HCl
粒子数之比 1个 ∶ 1个 ∶ 2个
化学计量数之比 1 ∶ 1 ∶ 2
粒子数之比 1NA ∶ 1NA ∶ 2NA(可混代)
质量比 2份 ∶ 71份 ∶ 73份
质量比 2g ∶ 71g ∶ 73g(可混代)
物质的量之比 1mol ∶ 1mol ∶ 2mol(可混代)
标况气体体积比 22.4L∶ 22.4L ∶44.8L(可混代)
同况气体体积比 1体积∶ 1体积∶ 2体积
浓度体积乘积之比 c1V1 ∶ c2V2 ∶ c3V3(可混代)
总的来说,应用信息迁移法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易学、易记、易理解,也能从中提高信息迁移题的解题能力,即使在考试中偶尔出现思维障碍,也能通过信息迁移很快恢复记忆。
关键词:信息迁移法 应用 化学教学
信息迁移法,是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迁移,从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
一、信息迁移教学法应用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以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为例,从氧的得失逐步引出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
氢气常作还原剂——被氧化为氧化物(氧化产物)——得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表现还原性。
氧化铜作氧化剂——被还原为单质(还原产物)——失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表现氧化性。
二、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化学理论的教学
1.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离子反应的教学
在进行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过程中,可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入手,对三个条件进行迁移:
生成沉淀——生成难溶物——生成更难溶的物质(或某温度下溶解度大的变为溶解度稍小的)。
生成气体——生成挥发性物质——生成更易挥发的物质(包括加热条件下)。
生成水——生成难电离物质——生成更难电离的物质(包括由弱酸生成更弱的酸等)。
水作溶剂也可迁移到液氨等作溶剂。
2.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的教学
采用规律迁移法,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周期左方是金属元素而右方是非金属元素,得出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由气态、液态到固态非金属元素的过渡,得出结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3.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盐类水解的教学
从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逐渐过渡到新课内容。
引导学生复习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
逐个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形式,逐个解决,不露痕迹地过渡到新课内容:
在下列条件下,水的电离平衡是否发生移动?如何移动?为什么?指出液体的酸碱性。
(1)加热——右移——中性。
(2)加水——不移——中性。
(3)加强酸——左移——酸性。
(4)加弱酸——左移——酸性。
(5)加强碱——左移——碱性。
(6)加弱碱——左移——碱性。
(7)加NaCl——不移——中性(强酸强碱盐)。
(8)加NH4Cl——右移——酸性(强酸弱碱盐)。
(9)加CH3COONa——右移——碱性(强碱弱酸盐)。
(10)加CH3COONH4——右移——溶液的酸碱性要看H+和OH—哪一种离子消耗较少(弱酸弱碱盐,中学不作要求)。
这样,把电离与水解联系起来,一步到位地揭示了盐类水解的实质。
三、信息迁移法应用于物理量的教学
物质的量的教学可采用单位迁移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以物质的量为“市中心”的“城市立体交通图”,并且均以如何引入新的导出单位为突破口。
(1)引入单位“个/mol”(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构建由“个”(粒子数)到“mol”(物质的量)的路段。
(2)引入单位“g/mol”(摩尔质量)构建由“mol”(物质的量)到“g”(质量)的路段。
(3)引入单位“L/mol”(气体摩尔体积)构建由“mol”(气体的物质的量)到“L”(气体的体积)的路段。
(4)引入单位“mol/L”(物质的量浓度)构建由“mol”(溶质的物质的量)到“L”(溶液的体积)的路段。至此,整章内容的学习结束,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也已建成。
(5)引入“g/个”(每个粒子质量)构建由“个”到“g”的环路……
采用这种非常有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非常快乐地参与其中,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且以图示的形式显示结果,形象具体,便于记忆。详见图1:
图1.各物理量的转化关系图
四、 信息迁移法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教学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应用的教学,应用信息迁移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解题原则:“以物质的量之比为基础,上下单位相同,左右物理量相当。”尤其是对“左右物理量相当”的理解,用此法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以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从质量比推出物质的量之比,再从物质的量之比推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之比等等:
H2 + Cl2 = 2HCl
粒子数之比 1个 ∶ 1个 ∶ 2个
化学计量数之比 1 ∶ 1 ∶ 2
粒子数之比 1NA ∶ 1NA ∶ 2NA(可混代)
质量比 2份 ∶ 71份 ∶ 73份
质量比 2g ∶ 71g ∶ 73g(可混代)
物质的量之比 1mol ∶ 1mol ∶ 2mol(可混代)
标况气体体积比 22.4L∶ 22.4L ∶44.8L(可混代)
同况气体体积比 1体积∶ 1体积∶ 2体积
浓度体积乘积之比 c1V1 ∶ c2V2 ∶ c3V3(可混代)
总的来说,应用信息迁移法进行有关内容的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易学、易记、易理解,也能从中提高信息迁移题的解题能力,即使在考试中偶尔出现思维障碍,也能通过信息迁移很快恢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