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有利于改善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数学运算方式、结构等方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拓展学生的逻辑创新思维,从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教材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适当地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如“这个房间太小了,这个屋子只有10平方米”“这辆车坐8个人足够了”等。这种数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的形式就是一种数感。当然培养学生数感时,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和思维态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
二、组织合作交流,积累数感
教与学是充分交流合作的过程,交流合作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同时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扩展想象思维、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在增强数感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方面的素养,进而真切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十位数减9”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图片:篮子里有14个梨,小朋友们拿走了9个,还剩下几个?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经过学生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说:“先将14分成10和4,然后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将4和1相加。”还有的学生回答道:“因为9加上5等于14,所以,14减9等于5。”在这样的探讨、交流中,学生会顺理成章地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开展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强化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其实就是对抽象数学的形象化过程,是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过程。动手操作实践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學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强化学生数感。
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模块时,教材先安排学生了解周长的定义,然后列举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最后进一步推理,举例计算物体的周长。但如果只是抽象地计算周长,学生肯定觉得比较枯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妨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钉子板学具,用毛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规则图形,并分别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然后测量出用来围图形所用毛线的长度,两者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当然,开展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同样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直观,降低解题难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还明显提高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了数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感,强化数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三铺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教材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又能够运用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适当地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如“这个房间太小了,这个屋子只有10平方米”“这辆车坐8个人足够了”等。这种数与实际问题相互结合的形式就是一种数感。当然培养学生数感时,还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和思维态度,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培养。
二、组织合作交流,积累数感
教与学是充分交流合作的过程,交流合作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就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学习探究,同时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扩展想象思维、拓宽知识视野,从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在增强数感的基础上,提高数学方面的素养,进而真切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十位数减9”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图片:篮子里有14个梨,小朋友们拿走了9个,还剩下几个?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经过学生合作学习,有的学生说:“先将14分成10和4,然后再用10减9,得出1,最后再将4和1相加。”还有的学生回答道:“因为9加上5等于14,所以,14减9等于5。”在这样的探讨、交流中,学生会顺理成章地总结出正确的答案,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开展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强化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其实就是对抽象数学的形象化过程,是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过程。动手操作实践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學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强化学生数感。
例如,在教学“周长”这一模块时,教材先安排学生了解周长的定义,然后列举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最后进一步推理,举例计算物体的周长。但如果只是抽象地计算周长,学生肯定觉得比较枯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妨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钉子板学具,用毛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规则图形,并分别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然后测量出用来围图形所用毛线的长度,两者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建立周长的概念。当然,开展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同样能使数学问题变得直观,降低解题难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还明显提高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强化了数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感,强化数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三铺小学)
(责任编辑 吴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