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初中阶段属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三观准备定性的阶段,因此很多学生会因为教育不当而产生叛逆心理,严重者可能走向犯罪道路,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情感教育,以真挚的感情来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将相关知识进行落实,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更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保障学生的素质,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外,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避免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也是我国普法工作以及全民素质提升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于道德、法律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情感的融入,避免出现单纯的说教式和理论式教育,确保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学生从与教师的交流中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被当做副科来展开教学,而且没有设立相关的测试,不仅很难让学生提起重视,就连教师甚至本专业的教师都有不重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基本只是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并不会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研究,教学模式也没有足够的创新与改革,整个课程下来就如同走过场、讲故事一般,根本无法让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而且教师在授课当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学生眼里甚至感觉教师在“念天书”,导致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加上教师对于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并没有对课程深处的内涵价值进行发掘,并不能让学生主动去产生思考和探索,让课堂如同一洼死水一样,没有任何活力与生机,让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动力。
如果想要改变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状态,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联合起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去除主副科之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以提升能力为主。并且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改革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推广采用情感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觉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利用情感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确保学生能够让知识得到实践与应用,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情感教学的实施措施
1、利用情感提高学生兴趣。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更好的理解。而情感教学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一定要抱着与学生平等的心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去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利用情感交流捕捉学生的思想,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把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让知识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情感。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的魅力,或是以出行的方式、或是以标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美,并且引入人类对动植物环境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思考与反思,带动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生命保护理念。让学生利用情感来面对问题的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2、让知识贴近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基本以生活为主,而且编写者也会根据各地的风俗加入地方特色元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知识内容以生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像是对于法律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告诫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法律和生活的关联,并且意识到法律对于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一定要把知识确保知识的生活化和感情化,对学生来说具体的生活体验远比抽象的思考和知识更深入人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生活化和情感化的融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获取知识,并且能够落实到生活当中去。
3、教师以身作则。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利用自身的行为来给学生做好榜样,确保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促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结语
毕竟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利用情感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优良品格,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 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刘树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道德情感教育[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3.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就是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保障学生的素质,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能够给予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外,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避免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也是我国普法工作以及全民素质提升的主要工作之一。由于道德、法律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加强情感的融入,避免出现单纯的说教式和理论式教育,确保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学生从与教师的交流中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格。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一直被当做副科来展开教学,而且没有设立相关的测试,不仅很难让学生提起重视,就连教师甚至本专业的教师都有不重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基本只是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照本宣科式教学,并不会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研究,教学模式也没有足够的创新与改革,整个课程下来就如同走过场、讲故事一般,根本无法让知识得到有效的传播。而且教师在授课当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学生眼里甚至感觉教师在“念天书”,导致学生不但没有任何收获,还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加上教师对于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并没有对课程深处的内涵价值进行发掘,并不能让学生主动去产生思考和探索,让课堂如同一洼死水一样,没有任何活力与生机,让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动力。
如果想要改变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状态,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联合起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去除主副科之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目标以提升能力为主。并且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改革授课方法和教学内容,推广采用情感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觉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利用情感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确保学生能够让知识得到实践与应用,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情感教学的实施措施
1、利用情感提高学生兴趣。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着更好的理解。而情感教学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一定要抱着与学生平等的心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去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利用情感交流捕捉学生的思想,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把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让知识贴近生活、更加具有情感。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教学中,可以先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的魅力,或是以出行的方式、或是以标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美,并且引入人类对动植物环境的影响,同时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思考与反思,带动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生命保护理念。让学生利用情感来面对问题的方式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能让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2、让知识贴近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基本以生活为主,而且编写者也会根据各地的风俗加入地方特色元素,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将知识内容以生活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像是对于法律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告诫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法律和生活的关联,并且意识到法律对于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因此一定要把知识确保知识的生活化和感情化,对学生来说具体的生活体验远比抽象的思考和知识更深入人心,因此教师一定要利用生活化和情感化的融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获取知识,并且能够落实到生活当中去。
3、教师以身作则。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来提升自己的素质,利用自身的行为来给学生做好榜样,确保学生能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促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且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结语
毕竟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利用道德与法治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利用情感教育来帮助学生树立起优良品格,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 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2]刘树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道德情感教育[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福建省商贸协会:福建省商贸协会,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