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如何解读教材,影响教师运作的课程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目的论视阈下,教师解读教材要遵循连贯原则—即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尊重学情、忠诚原则—即教师要忠于教材进行解读、目的原则—即教师要明确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意图。本文旨在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穷人》为例,探讨目的论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解读教材。
关键词:教材解读 目的论 三原则
解读教材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准确解读教材,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层次,进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解读教材成了形式,教师们更愿意从网上搜索现成的教案、指导建议等,而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例如,在《我的戰友邱少云》这一课中,部分教师强行教授为了革命的胜利,邱少云叔叔敢于奉献、英勇牺牲。但是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他们眼里有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邱叔叔不选择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很多学生甚至还会觉得邱少云叔叔怎么这么“傻”呢?这就是教师没有认真解读教材、强行灌输观点的后果。如果教师认真解读过教材,教师自己也会产生同样的疑惑,然后教师就会去挖掘当时的条件、背景信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课堂上教师会请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一系列比较,得出这是舍弃小我保全集体的英勇牺牲。润物要细无声,育人也应如此。因此,在目的论视阈下探讨小学教师应如何解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
1.目的论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莱斯认为翻译应追求交际功能。在莱斯的基础上,弗米尔明确提出翻译要有目的性,并且提出了翻译要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之后,诺德发展了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并且提出了忠诚原则,以避免翻译过度夸大目的的情况[1]。
目的论虽是在翻译领域提出的经典理论,但在笔者看来,应用于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恰到好处。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渡,教师把教材文本转译为头脑中的文本是从“教材语言”到“教师语言”的翻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明确目的,连贯、忠诚地解读文本。
2.目的论三原则解读教材的意涵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首先要基于课文,然后再对文本之下的意蕴做出自己的选择[2]。教师解读教材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阅读加上理解,更应该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文本的“翻译”。详细来说就是,阅读是解读的基础,“翻译”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一个转译过程,是把知识转译成教师的解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解读教材,应该遵循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教材解读要明确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意图,教材解读要连贯是指要使转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衔接上他们的知识生长点。教材解读要忠诚指的是要忠于教材做出解读,而非脱离教材的随意解读。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尝试运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提出具体如下的教材解读方法。
二.目的论视阈下如何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是一种动态的建构活动[3]。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师解读教材要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尊重学情,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与意图。
1.遵循连贯原则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的主体不仅只有教师,还应该有课堂的主体——学生[4]。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应该遵循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尊重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文本解读。例如,在解读《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学生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所学的内容: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冒着寒冷和风暴的恶劣天气出去捕鱼、孩子们在冬天都没有鞋子穿的描写中展开想象,体会渔夫一家的困苦生活。
2.遵循忠诚原则解读教材
《穷人》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外国文化特色的描写,例如人名:桑娜、西蒙;他们使用的工具:火炉、食具、马灯、搁板以及他们的食物:黑面包。带有外国文化的事物,会引起学生的困惑,他们可能提问,“到底什么是马灯,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好奇怪”等等问题。国外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陌生[5]。在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忠于教材,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带领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多元性,培养他们开阔包容的胸襟。
3.遵循目的原则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除了要注意尊重学情和多元文化,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解读过程中运用目的原则,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编者,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联系学习者,预判学习者的学习难点。
A.联系作者的意图解读教材
“文学类文本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6]。因此,教师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所选取的课文多是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认识成果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也有的作者金榜题名、人生得意,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所想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
《穷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被誉为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7]。他的《穷人》出版于1905年,当时俄国正值沙皇专制达到顶峰而劳动人民热情又善良。作者想要赞美当时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这是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因此,教师要运用目的原则,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解读教材。
B.联系编者的用意解读教材
编者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推敲后,有取舍、有目的地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适切性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文。因此,遵循目的原则,联系编者解读教材可以更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
编者们把这篇文章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篇章页编者提示我们这是小说,是有着生活原形的小说,即我们的这篇课文是反映生活现实的小说。教师们在解读的时候需要在目的原则的指引下,联系编者的意图,有目的地解读环境、感受主人公渔夫和桑娜的形象,关注场景描写。例如,渔夫在风暴和寒冷的天气下出门捕鱼,家里的小孩只能光着脚走路[8]。编者的意图是想让我们从这段描写中读出他们的生活现状—无比贫困。联系编者解读教材还要注意插图的变化,旧插图里的视角是从帐子外到内,无法看出主人公的慈爱,也无法感受到温馨的家庭气氛。新插图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帐子上打着补丁,我们能够看到桑娜的温暖慈爱的脸,跟前文的描写“温暖舒适的小屋”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和他们的善良。
C.联系学习者的目的解读教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方法要取决于学生[9]。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在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是沉闷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必须联系学习者去解读。例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教师解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理解桑娜和渔夫互相试探的原因,然后教师在解读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例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的见过或者经历过的试探行为及原因,再回归课文理解,这样就能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要遵循目的原则,联系学习者解读教材。
遵循目的论视阈下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因此,教师要遵循连贯原则,尊重学情;要遵循忠诚原则,尊重多元文化;教师还要遵循目的原则,注重教材解读的三大联系,即联系作者、编者和学习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畅、王杰.基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视角浅析政治文献的英译——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例.[J].现代交际.2019.(2).
[2]张瑞.“新批评”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9.
[4]王思媚.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解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5]林晨.外国名著单元略读课文的解读及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1).
[6]周伟烨.论高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以苏教版为例.[D].苏州大学.2017.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任卓,谭漩.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解读与使用——以人教版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4).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教材解读 目的论 三原则
解读教材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准确解读教材,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层次,进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甚至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解读教材成了形式,教师们更愿意从网上搜索现成的教案、指导建议等,而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例如,在《我的戰友邱少云》这一课中,部分教师强行教授为了革命的胜利,邱少云叔叔敢于奉献、英勇牺牲。但是学生的思维是开阔的,他们眼里有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邱叔叔不选择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很多学生甚至还会觉得邱少云叔叔怎么这么“傻”呢?这就是教师没有认真解读教材、强行灌输观点的后果。如果教师认真解读过教材,教师自己也会产生同样的疑惑,然后教师就会去挖掘当时的条件、背景信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课堂上教师会请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最后通过一系列比较,得出这是舍弃小我保全集体的英勇牺牲。润物要细无声,育人也应如此。因此,在目的论视阈下探讨小学教师应如何解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一.翻译目的论
1.目的论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莱斯认为翻译应追求交际功能。在莱斯的基础上,弗米尔明确提出翻译要有目的性,并且提出了翻译要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之后,诺德发展了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并且提出了忠诚原则,以避免翻译过度夸大目的的情况[1]。
目的论虽是在翻译领域提出的经典理论,但在笔者看来,应用于教师如何解读教材恰到好处。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过渡,教师把教材文本转译为头脑中的文本是从“教材语言”到“教师语言”的翻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应该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明确目的,连贯、忠诚地解读文本。
2.目的论三原则解读教材的意涵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首先要基于课文,然后再对文本之下的意蕴做出自己的选择[2]。教师解读教材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阅读加上理解,更应该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材文本的“翻译”。详细来说就是,阅读是解读的基础,“翻译”是教师对教材进行的一个转译过程,是把知识转译成教师的解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解读教材,应该遵循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教材解读要明确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意图,教材解读要连贯是指要使转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情,衔接上他们的知识生长点。教材解读要忠诚指的是要忠于教材做出解读,而非脱离教材的随意解读。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尝试运用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提出具体如下的教材解读方法。
二.目的论视阈下如何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是一种动态的建构活动[3]。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教师解读教材要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尊重学情,尊重多元文化,理解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与意图。
1.遵循连贯原则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的主体不仅只有教师,还应该有课堂的主体——学生[4]。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应该遵循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尊重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文本解读。例如,在解读《穷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学生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中所学的内容: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冒着寒冷和风暴的恶劣天气出去捕鱼、孩子们在冬天都没有鞋子穿的描写中展开想象,体会渔夫一家的困苦生活。
2.遵循忠诚原则解读教材
《穷人》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外国文化特色的描写,例如人名:桑娜、西蒙;他们使用的工具:火炉、食具、马灯、搁板以及他们的食物:黑面包。带有外国文化的事物,会引起学生的困惑,他们可能提问,“到底什么是马灯,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好奇怪”等等问题。国外的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陌生[5]。在教师解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目的论的忠诚原则,忠于教材,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带领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多元性,培养他们开阔包容的胸襟。
3.遵循目的原则解读教材
教材解读除了要注意尊重学情和多元文化,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编者、学习者的目的、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解读过程中运用目的原则,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编者,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联系学习者,预判学习者的学习难点。
A.联系作者的意图解读教材
“文学类文本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6]。因此,教师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所选取的课文多是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认识成果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也有的作者金榜题名、人生得意,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所想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
《穷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被誉为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7]。他的《穷人》出版于1905年,当时俄国正值沙皇专制达到顶峰而劳动人民热情又善良。作者想要赞美当时善良热情的劳动人民,这是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因此,教师要运用目的原则,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解读教材。
B.联系编者的用意解读教材
编者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推敲后,有取舍、有目的地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适切性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文。因此,遵循目的原则,联系编者解读教材可以更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
编者们把这篇文章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篇章页编者提示我们这是小说,是有着生活原形的小说,即我们的这篇课文是反映生活现实的小说。教师们在解读的时候需要在目的原则的指引下,联系编者的意图,有目的地解读环境、感受主人公渔夫和桑娜的形象,关注场景描写。例如,渔夫在风暴和寒冷的天气下出门捕鱼,家里的小孩只能光着脚走路[8]。编者的意图是想让我们从这段描写中读出他们的生活现状—无比贫困。联系编者解读教材还要注意插图的变化,旧插图里的视角是从帐子外到内,无法看出主人公的慈爱,也无法感受到温馨的家庭气氛。新插图中桑娜拉开了帐子,帐子上打着补丁,我们能够看到桑娜的温暖慈爱的脸,跟前文的描写“温暖舒适的小屋”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和他们的善良。
C.联系学习者的目的解读教材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方法要取决于学生[9]。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在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是沉闷的。因此,作为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们必须联系学习者去解读。例如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教师解读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理解桑娜和渔夫互相试探的原因,然后教师在解读时可以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例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请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的见过或者经历过的试探行为及原因,再回归课文理解,这样就能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解读教材时要遵循目的原则,联系学习者解读教材。
遵循目的论视阈下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读教材。因此,教师要遵循连贯原则,尊重学情;要遵循忠诚原则,尊重多元文化;教师还要遵循目的原则,注重教材解读的三大联系,即联系作者、编者和学习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畅、王杰.基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视角浅析政治文献的英译——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例.[J].现代交际.2019.(2).
[2]张瑞.“新批评”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3]宋建玲.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09.
[4]王思媚.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解读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5]林晨.外国名著单元略读课文的解读及教学策略—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0.(1).
[6]周伟烨.论高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解读—以苏教版为例.[D].苏州大学.2017.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任卓,谭漩.小学语文教材中“泡泡提示语”的解读与使用——以人教版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4).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