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性是儿童的一种个性品质,游戏是童年期特有的活动类型。但是,儿童一旦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大门,情况便急转突变。在学校里,游戏的种类和时间突然减少,“学习”成了儿童唯一的活动。显而易见,学生是无法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跃至学龄教育阶段(小学)的,教师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利用教学游戏,实现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促进儿童完整地、和谐地平稳发展。
关键词:游戏性;教学游戏;减负增效
一、教学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游戏是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教师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地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地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中,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小学阶段的教学游戏与学习结合得比较紧密,带有很强的教育性。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游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游戏内容难了,规则严了,群体游戏多了。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游戏。
二、教学游戏在减负增效上的功能体现
(一)教学与游戏精神的融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是具有“游戏性”的。然而,儿童的游戏性过早地被剥夺、被削弱了。因此,减负减的不仅仅是学业负担,更是心理负担。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完全摆脱教学的功利性,但是通过游戏这一童年期特有的活动类型,希望能够呈现一个和谐、健康、充满朝气的课堂,同时也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让孩子喜欢的课堂。
(二)实现课堂动静交替——缓解学生紧张疲劳
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低,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一般维持在12~15分钟左右,无意注意占优势。另外,低年级学生骨骼较软,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统一动作、姿势会使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从而产生疲劳和厌烦。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常改变姿势,使身体得到适宜的运动,使紧张和松弛交替进行。比如,上课2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做一做课间操。儿童由此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身心感到舒适,能够重新以饱满的状态进行后续学习。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便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动因和兴趣相一致时,记忆效果最佳,趣味性的内容使记忆力提高1.5倍。然而,很多儿童并未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没有根本上得以激发,“假兴趣”“假动机”普遍存在。如果教学与游戏相和谐,那么学习过程就成了儿童自发自愿、努力求索的过程,自然课堂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游戏在减负增效原则下的具体运用
(一)编儿歌游戏——帮助学生记忆,缓解识记压力
孩子对儿歌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儿歌对孩子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发展儿童的语言。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利用儿歌记忆一些拼音规则:小ü见到j、q、x,摘掉墨镜还读ü。字母表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记不容易漏掉,但不好记。如“ye yue yuan yin yun ying”,这时便利用顺口溜“夜晚的月亮圆又圆”,记住了“ye yue yuan”,“阴天有云有老鹰”,记住了“yin yun ying”。除了出示儿歌让孩子记忆,还可以学生自编儿歌,如在教学“j、q、x”时,孩子就自编儿歌“小鸡出壳jjj,气筒打气qqq,阿姨唱戏xxx”进行记忆。趣味儿歌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拼音时运用,识字、阅读等多个版块的教学均可适当地穿插。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学习的是与“青”有关的形声字,这时将这些形声字编成一个儿歌“有水才能清,有心才有情,有目才有睛,有日才能晴,有言才能请”,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辨析。
(二)象征性游戏——符合学生特点,有助于轻松学习
1.情境创设
儿童可以运用表象来进行思维,若能将课堂创设成一个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情境,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在教学汉语拼音“ɑi、ei、ui”时,我将整堂课创设成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课堂开始便介绍主角——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同时出示耳熟能详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通过“爱”来学习“ɑi”的发音。接着,小白兔发现了一只很大的萝卜,可是一个人拔不动,于是就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拔萝卜,一边拔,一边嘴里喊号子“诶呦、诶呦”,以此引入拼音“ei”的学习。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白兔对着山大喊而产生回音的情境,我当小白兔,学生扮演回音——师: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师:ui,我拔出大萝卜了!生:ui,我拔出大萝卜了!师:ui,我会念ui了!生:ui,我会念ui了!这样,拼音教学完全融入一个情境之中,孩子学得不累,效率又显著提高。
2.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站在课本角色的角度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便对孩子进行引导:“小黑兔听兔妈妈说‘因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后,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请学生试着续编故事。先自己找伙伴续编,再自告奋勇上台展示。最后大家互评一下,看谁编的故事最合理、最好听。学生在表演中再一次回顾了课文的故事,并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巩固性游戏——循环巩固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为引导学生习得识字的方法或巩固识字的学习成果,一般会使用巩固性游戏,比如,识字游戏、词语游戏等。识字游戏有摘星星(苹果等)、给字宝宝戴帽子、小脑袋大智慧(默记汉字而后说怎么样记住这个字)、开火车读等。词语游戏有词语接龙、猜一猜演一演、我来当小老师、组词成句游戏等活动形式。
四、教学游戏的应用原则
(一)教育无痕,趋向模糊
在低年级适当地开展教学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游戏的教育功能可能被教师理解得过于单一,只剩下一种功能——激发兴趣,学习新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有困难时用一用,纪律难以维持时用一用,刻意地在一节课上到30分钟后的巩固环节用一用……这样的游戏太功利化,太刻意化。学习与游戏的界限应趋向模糊,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
(二)简单、便捷、实用
游戏材料要简单方便,力求实用。生字卡片和各种头饰是游戏中经常用到的,制作要简单省时,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追求制作得精美和华丽。游戏材料的准备可以老师实现制作,也可以由学生帮忙准备,但都不宜复杂。游戏的目的不在于表演,而是真真切切地将教学和游戏相结合,使低年级课堂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三)要注意教学游戏的使用频率
教学游戏的使用贵在精当、合适,在一节课中,教学游戏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平级游戏不能使用太多,要注意游戏的新奇和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鲜明、直观、具体形象、新奇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突然、显著的变化感兴趣。因此,要考虑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保持游戏的新异性。
减负增效是新时代的教育趋势,就低年级教学来说,如何让孩子在一节课中学得开心、学得扎实,还需要我们思考很多很多。然而,“教学游戏”在低年级课堂中的运用是实现减负增效的体现。让游戏重新回到学生身边,让“游戏精神”重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上官木子.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会欢呼.参见《细说中国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金晓芳.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
编辑 王团兰
关键词:游戏性;教学游戏;减负增效
一、教学游戏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游戏是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教师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合理地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情境,系统地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与游戏和谐相融,从而促进人的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中,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小学阶段的教学游戏与学习结合得比较紧密,带有很强的教育性。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游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游戏内容难了,规则严了,群体游戏多了。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游戏。
二、教学游戏在减负增效上的功能体现
(一)教学与游戏精神的融合——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是具有“游戏性”的。然而,儿童的游戏性过早地被剥夺、被削弱了。因此,减负减的不仅仅是学业负担,更是心理负担。虽然我们还不能够完全摆脱教学的功利性,但是通过游戏这一童年期特有的活动类型,希望能够呈现一个和谐、健康、充满朝气的课堂,同时也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真正让孩子喜欢的课堂。
(二)实现课堂动静交替——缓解学生紧张疲劳
心理学表明,儿童的注意稳定性较低,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一般维持在12~15分钟左右,无意注意占优势。另外,低年级学生骨骼较软,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统一动作、姿势会使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从而产生疲劳和厌烦。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经常改变姿势,使身体得到适宜的运动,使紧张和松弛交替进行。比如,上课20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做一做课间操。儿童由此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身心感到舒适,能够重新以饱满的状态进行后续学习。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便是学习的三个层次。动因和兴趣相一致时,记忆效果最佳,趣味性的内容使记忆力提高1.5倍。然而,很多儿童并未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趣,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没有根本上得以激发,“假兴趣”“假动机”普遍存在。如果教学与游戏相和谐,那么学习过程就成了儿童自发自愿、努力求索的过程,自然课堂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教学游戏在减负增效原则下的具体运用
(一)编儿歌游戏——帮助学生记忆,缓解识记压力
孩子对儿歌特别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儿歌对孩子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发展儿童的语言。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利用儿歌记忆一些拼音规则:小ü见到j、q、x,摘掉墨镜还读ü。字母表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记不容易漏掉,但不好记。如“ye yue yuan yin yun ying”,这时便利用顺口溜“夜晚的月亮圆又圆”,记住了“ye yue yuan”,“阴天有云有老鹰”,记住了“yin yun ying”。除了出示儿歌让孩子记忆,还可以学生自编儿歌,如在教学“j、q、x”时,孩子就自编儿歌“小鸡出壳jjj,气筒打气qqq,阿姨唱戏xxx”进行记忆。趣味儿歌不仅仅可以在学习拼音时运用,识字、阅读等多个版块的教学均可适当地穿插。如,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学习的是与“青”有关的形声字,这时将这些形声字编成一个儿歌“有水才能清,有心才有情,有目才有睛,有日才能晴,有言才能请”,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辨析。
(二)象征性游戏——符合学生特点,有助于轻松学习
1.情境创设
儿童可以运用表象来进行思维,若能将课堂创设成一个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情境,那么课堂的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在教学汉语拼音“ɑi、ei、ui”时,我将整堂课创设成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课堂开始便介绍主角——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同时出示耳熟能详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通过“爱”来学习“ɑi”的发音。接着,小白兔发现了一只很大的萝卜,可是一个人拔不动,于是就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来拔萝卜,一边拔,一边嘴里喊号子“诶呦、诶呦”,以此引入拼音“ei”的学习。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白兔对着山大喊而产生回音的情境,我当小白兔,学生扮演回音——师: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师:ui,我拔出大萝卜了!生:ui,我拔出大萝卜了!师:ui,我会念ui了!生:ui,我会念ui了!这样,拼音教学完全融入一个情境之中,孩子学得不累,效率又显著提高。
2.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站在课本角色的角度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体验角色的表情和动作。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便对孩子进行引导:“小黑兔听兔妈妈说‘因为小白兔敢和高手比’后,它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请学生试着续编故事。先自己找伙伴续编,再自告奋勇上台展示。最后大家互评一下,看谁编的故事最合理、最好听。学生在表演中再一次回顾了课文的故事,并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深刻的刻画,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巩固性游戏——循环巩固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为引导学生习得识字的方法或巩固识字的学习成果,一般会使用巩固性游戏,比如,识字游戏、词语游戏等。识字游戏有摘星星(苹果等)、给字宝宝戴帽子、小脑袋大智慧(默记汉字而后说怎么样记住这个字)、开火车读等。词语游戏有词语接龙、猜一猜演一演、我来当小老师、组词成句游戏等活动形式。
四、教学游戏的应用原则
(一)教育无痕,趋向模糊
在低年级适当地开展教学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游戏的教育功能可能被教师理解得过于单一,只剩下一种功能——激发兴趣,学习新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掌握有困难时用一用,纪律难以维持时用一用,刻意地在一节课上到30分钟后的巩固环节用一用……这样的游戏太功利化,太刻意化。学习与游戏的界限应趋向模糊,课程生成游戏,游戏生成课程。
(二)简单、便捷、实用
游戏材料要简单方便,力求实用。生字卡片和各种头饰是游戏中经常用到的,制作要简单省时,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追求制作得精美和华丽。游戏材料的准备可以老师实现制作,也可以由学生帮忙准备,但都不宜复杂。游戏的目的不在于表演,而是真真切切地将教学和游戏相结合,使低年级课堂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三)要注意教学游戏的使用频率
教学游戏的使用贵在精当、合适,在一节课中,教学游戏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平级游戏不能使用太多,要注意游戏的新奇和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鲜明、直观、具体形象、新奇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突然、显著的变化感兴趣。因此,要考虑游戏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保持游戏的新异性。
减负增效是新时代的教育趋势,就低年级教学来说,如何让孩子在一节课中学得开心、学得扎实,还需要我们思考很多很多。然而,“教学游戏”在低年级课堂中的运用是实现减负增效的体现。让游戏重新回到学生身边,让“游戏精神”重放光芒。
参考文献:
[1]上官木子.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会欢呼.参见《细说中国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金晓芳.教学游戏指导与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二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