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教育教学目标也有相应的改变,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现在普遍使用的学生被动接受、依靠教师的讲述通过学生反复练习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探究、去发现、去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增进学生探究精神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郭沫若先生对学习兴趣作出的科学论断。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专业特点和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有关。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改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之一。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激发疑问,开拓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
创新是教育的热门话题,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是“解疑解惑”,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的合理布局,鼓励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想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质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开端。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应该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原有认知看做是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置教学情境,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 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師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展学生思维,形成探究的个性
拓展学生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扮演好角色,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有所思考,而这些思考是发散式的,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论怎样,都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第一反应,印象很深刻,而这种思维假设如果不经过相应的操作和验证,就很难得出一个清晰地结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就要在沿着既定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深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这些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供大家讨论,让他们互相修正。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站起来回答和坐在下面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下面听一遍和听十遍的效果也是不样的,如果恰好有的同学有疑问,当堂被解决和问题被搁置的差别就更大了。
六、合理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一、培养兴趣,增进学生探究精神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郭沫若先生对学习兴趣作出的科学论断。学习兴趣产生于学习的需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专业特点和必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程度有关。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改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之一。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二、激发疑问,开拓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
创新是教育的热门话题,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能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是“解疑解惑”,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的合理布局,鼓励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想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质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开端。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应该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原有认知看做是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置教学情境,开发探究思维的潜力
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指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主动探究。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 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師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当学生在探索学习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潜力。
四、拓展学生思维,形成探究的个性
拓展学生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五、扮演好角色,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有所思考,而这些思考是发散式的,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论怎样,都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第一反应,印象很深刻,而这种思维假设如果不经过相应的操作和验证,就很难得出一个清晰地结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就要在沿着既定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深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这些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供大家讨论,让他们互相修正。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站起来回答和坐在下面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下面听一遍和听十遍的效果也是不样的,如果恰好有的同学有疑问,当堂被解决和问题被搁置的差别就更大了。
六、合理评价,激发探究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