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就把习惯的培养融入其中,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注重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二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注重文明礼貌习惯和学习习惯。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除了重视知识的传授外,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习惯。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又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作品。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的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随一生。
习惯又好坏之分,好习惯让我们终身受益,而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
一、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这学期我带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这时候我们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课上老师及时的表扬与批评,每天的晨会课及时巩固,在班级中形成了一个你赶我超的形式,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我认为对待这类学生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要让这些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二、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学们应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得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通过一些列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个人修养。
三、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的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每一篇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然后从中选取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深入学习,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持之以恒,这一自主学习方式便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延伸到课外,每当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要先从题目进行质疑,再帶着疑问去研读。当学生懂得主动去获取知识,这便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不难发现,爱阅读的孩子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同学,不仅如此,阅读又能增长知识,亦能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言行与书中的人物相比较,不知不觉中便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我记得曾经的学生在完成《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的时候,大部分都学生都感叹自己的脆弱了,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退缩、气馁甚至是自暴自弃,和鲁滨孙的遭遇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很多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同学看了《鲁滨孙漂流记》后,表示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重拾了学习的信心。
一个人一旦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就能不断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享受阅读的乐趣。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总结教育与习惯时也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好习惯,益终身。
习惯又好坏之分,好习惯让我们终身受益,而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
一、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
这学期我带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这时候我们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课上老师及时的表扬与批评,每天的晨会课及时巩固,在班级中形成了一个你赶我超的形式,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我认为对待这类学生批评永远不如激励奏效,要让这些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相信他们的潜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二、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学们应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得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通过一些列的文明礼貌教育体现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个人修养。
三、每个孩子成长都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的教师应更多地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地方,学生有过错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真诚地帮助他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潮,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每一篇新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然后从中选取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深入学习,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持之以恒,这一自主学习方式便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学习习惯。还要鼓励学生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延伸到课外,每当阅读一篇新的文章时,要先从题目进行质疑,再帶着疑问去研读。当学生懂得主动去获取知识,这便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极大地促进作用。不难发现,爱阅读的孩子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明显优于其他同学,不仅如此,阅读又能增长知识,亦能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言行与书中的人物相比较,不知不觉中便提升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我记得曾经的学生在完成《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的时候,大部分都学生都感叹自己的脆弱了,曾经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退缩、气馁甚至是自暴自弃,和鲁滨孙的遭遇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很多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同学看了《鲁滨孙漂流记》后,表示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重拾了学习的信心。
一个人一旦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就能不断完善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终身享受阅读的乐趣。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培养,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在总结教育与习惯时也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好习惯,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