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搞好作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陶冶性情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更要改变教学理念,探究作文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教学;个性化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文“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如果能参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溢于笔端,必然是在王冠上缀上宝石。我认为,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
作文教学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感触和体验。
建筑,请家长带学生去参观;写游记,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生活也会馈赠他们写作的灵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例如写一件工艺品,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带一件工艺品到课堂上观察;介绍小动物,笔者同样让同学们带小宠物到课堂上观察。每每这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大家兴致勃勃地观察、讨论、把玩实物,对事物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有关亲情作文时,笔者这样唤起学生的情感和联想:“同学们,有人说,亲情是一件厚实的棉袄,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有人说,亲情是一把大伞,它遮挡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有人说,亲情是一缕温暖的春风,染绿了荒芜的山冈。同学们,那一杯牛奶、那一个眼神、那一个手势、那一番话语……你一定感觉到了,亲情曾不止一次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么就拿起你的笔,抒写那一次次心灵的颤动吧!”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在作文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
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
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罢了,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作文训练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时事评论、演讲辩论、一件物品、一处风景、一本好书、一次活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缚了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地揣摩教师心目中好文章的标准,因此,作文中便充斥着伪圣的假话、成人的语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作文丧失了自我。
其实,学生年龄不同,认识水平各异,而且性格爱好特长经历各种各样。他们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不同,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就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我们教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手法,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反而,我们要“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成长路上,你牵着我的手》,其中的“你”,既非父母,也非朋友兄长,而是《格林童话》,虽然文章内容不够具体,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她思维的独创性,在我的鼓励下,她进行了修改,最后创作了一篇新颖的佳作。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创新不等于一味标新立异,不等于让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言论大行其道,学生的个性创造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总之,作文教學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要让初中作文教学充满活力,给作文教学缀上宝石,不再成为师生头疼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非常重要,同时在作文中渗透真情实感与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前进的道路非常曲折,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和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教学;个性化
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文“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如果能参透生活的感悟、凝聚人生的理念、捕捉思想的火花,让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溢于笔端,必然是在王冠上缀上宝石。我认为,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 ?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
作文教学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感触和体验。
建筑,请家长带学生去参观;写游记,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生活也会馈赠他们写作的灵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例如写一件工艺品,笔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带一件工艺品到课堂上观察;介绍小动物,笔者同样让同学们带小宠物到课堂上观察。每每这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大家兴致勃勃地观察、讨论、把玩实物,对事物的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有关亲情作文时,笔者这样唤起学生的情感和联想:“同学们,有人说,亲情是一件厚实的棉袄,温暖着我们的心房;有人说,亲情是一把大伞,它遮挡了生活的风风雨雨;有人说,亲情是一缕温暖的春风,染绿了荒芜的山冈。同学们,那一杯牛奶、那一个眼神、那一个手势、那一番话语……你一定感觉到了,亲情曾不止一次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那么就拿起你的笔,抒写那一次次心灵的颤动吧!”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在作文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
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
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叶圣陶说,“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罢了,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作文训练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时事评论、演讲辩论、一件物品、一处风景、一本好书、一次活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缚了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地揣摩教师心目中好文章的标准,因此,作文中便充斥着伪圣的假话、成人的语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作文丧失了自我。
其实,学生年龄不同,认识水平各异,而且性格爱好特长经历各种各样。他们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不同,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就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我们教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手法,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反而,我们要“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写《成长路上,你牵着我的手》,其中的“你”,既非父母,也非朋友兄长,而是《格林童话》,虽然文章内容不够具体,但是我首先肯定了她思维的独创性,在我的鼓励下,她进行了修改,最后创作了一篇新颖的佳作。
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创新不等于一味标新立异,不等于让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言论大行其道,学生的个性创造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总之,作文教學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要让初中作文教学充满活力,给作文教学缀上宝石,不再成为师生头疼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进非常重要,同时在作文中渗透真情实感与个性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前进的道路非常曲折,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