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整合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主题活动课程是整合课程中比较普通的一种实践形式。由于目前幼儿园所使用的主题教材蓝本中尚存在着部分领域(如音乐、美术、数学)教学内容缺失、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的现象,导致了青年教师在这些单领域教学方面教法生疏、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把握重点、难点。因此我园成立了专项领域研讨组,带领教师有目的地确定主题及所涵盖的各领域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把磨课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一次音乐教学引出的思考
青年教师张老师设计并组织了大班韵律活动《下雪天》,一磨课中,她为活动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
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
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参与性歌唱(10分钟)——结合图谱进行律动音乐欣赏(10分钟)——在老师引导下创编音乐动作(10分钟)——完整表演(3分钟)。仅看教学现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参与性歌唱时童声好听、音乐欣赏时图谱形象生动、动作创编时幼儿掌握很快……,但反思活动过程,整个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幼儿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的模式化表演,究竟何为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幼儿的自主性何以体现?……
问题的出现,不由引起我们思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涵盖几个版块——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而很多青年教师在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对音乐活动的性质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帮助其转变音乐教育观,以提高其音乐课堂教学能力。
二、深入理论,解答关键词
针对问题,我园组织了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作为团队展开了磨课研讨会,首先抛出问题:如何理解幼儿“韵律活动”?以下为研讨实况:
解答(青年教师):我理解的韵律活动就是通过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比如:音乐的节奏、音乐对情绪的感染……表现出来:(新教师):韵律活动就是让孩子听着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高级教师1):用“有节奏地”做动作来解释“韵律活动”不太准确,韵律活动应该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进行动作的表现,这里的“节律”和“节奏”是有区别的,有节奏指必须区分二拍子、四拍子节奏,而“节律”是指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合适的动作表演,是“韵律活动”。(高级教师2):幼儿园的韵律活动面比较宽泛,比如像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这些内容都属于韵律活动的范畴,他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
通过“关键词”答疑,不同梯队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畅谈“韵律活动”,并在思维碰撞、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认识。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相应的动作,也即幼儿用身体动作这种语汇来表达和表现他所听到和理解的音乐。它包含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
三、答疑解惑,分析选材
研讨过程中,有教师对此次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提出疑问:执教老师为韵律活动选择的曲目是《水族馆》,而教学主题是《下雪天》。水族馆作为一首名曲,老师在教学中让幼儿改变了对它音乐原著意义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
解答(执教者):我选用的曲子是圣-桑(Saint-Saens)在《动物狂欢节》中的曲目《水族馆》,一方面,我觉得这首曲子特别能表现出冬天的感觉;另一方面,我查阅了许卓娅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它明确指出:在大班阶段,那些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某些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
解答(高级教师):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包括三种类型:①中外民间舞蹈音乐、②中外作曲家以各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舞蹈音乐和轻音乐作品的片段、③少儿或成人歌曲[4]。今天选用的音乐就属于第二种类型:中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片段。从孩子的反映来看,他们在欣赏音乐后,完全沉浸在冬天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很冻、很冷”、“打雪仗”、“溜冰”、“推雪人”……的情景,这个是孩子对音乐的主动感受和理解,我觉得比较适合选用。
对音乐选材的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必须遵从音乐作品原著中所表达的讯息和含义;而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只要是适合幼儿接收、表现的曲目我们都可以选用。这是音乐欣赏教学和韵律活动教学之间的一个差别所在。此次活动选用的原曲在音乐表现上流动的、幽冷的感觉也能迁移到冬天下雪的场景中,作为韵律活动让孩子尽情联想,尽情表现。
四、发现问题,重组目标
1、目标太多,太杂。要学习参与性歌唱,又要学习区分乐段,还要合作创编……在仅仅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落实的目标就太多了,所以首先要精简目标。
2、目标的陈述不明确。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目标陈述分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那么,一磨课的目标在这三大版块的分配不明确,所以要精确陈述目标。
3、重点不突出。我们在讨论后,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把重点定位在“自由创编动作”、“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通过二磨课的实践说明,由于目标定位重点、难点突出,执教老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显得流畅了很多,孩子的情绪也很高涨,热情很高。
五、优化教法,调整方案
根据修订后的目标,大家围绕课题开始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教学模式是否恰当?分析(高级教师):从今天的教学模式来看,这个活动不单纯是一个韵律活动,前半段的重心是教孩子们唱歌,后半段又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前后部分有些割裂,韵律活动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晰。
分析(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丰富,首先用了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导入,后面还结合图谱让幼儿理解音乐。但我认为,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应该以孩子的动作表现为主。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取”和“舍”,应该明确整个活动的重点是韵律活动,而不是音乐欣赏,因此后面一部分的环节也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充分地用动作来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所感受到的音乐。 达成共识:在韵律活动的组织上,我们要避免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因此第一个环节歌曲《冬眠的小熊》只需要用作简单的导引,可以作为进场热身活动。而过早出现图谱,恐怕会局限了幼儿的思考空间,在最初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时,不妨插播一段清凉的雪花纷飞的简单画面,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更能让孩子浸入到对音乐的联想中来。
2、教师支持是否有效?通过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分析(高级教师1):张老师用了图谱教学作为支持手段,图谱的设计能比较清晰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段落,感受音乐的变化,但是对后面的韵律活动并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幼儿在进行动作表现时几乎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而不是孩子由内而发的表现。其实当孩子们在第一次欣赏音乐后,就说出了“冬天里和妈妈一起堆雪人、去踩雪、打雪仗……”多丰富的联想啊,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立刻试着用动作表现出来呢?(高级教师2):韵律活动的选材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成品舞蹈教学,而应该是幼儿自己用动作对外界事物进行模仿、象征性表现的一个律动模仿活动,那么围绕目标,就应该给幼儿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第一遍音乐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经验后,就可以立即让孩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为他们配上音乐。而老师的作用就是观察孩子的动作、表现,并帮助他们进行动作提升。(高级教师3):这段音乐从头到尾性质落差不是很大,在动作表现中幼儿会逐渐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再适当出现图谱就能帮助幼儿对动作表现做进一步的提升,因为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作音乐视觉上的提示,我们可以试试把整首音乐按照段落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孩子自己创造的动作都编进故事里,这样就等于把孩子很零散的、随意的动作进行了组合、提升,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配合音乐来进行韵律表演。
达成共识:支持、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达、表现的同时,要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技能、技巧和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老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获得技能与创造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六、方案定稿,有效教研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全体参研者互动对话,集结智慧,修改教学方案、改良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了我园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调整方案如下:
幼儿园“磨课”研讨记录表
活动课题:大班音乐韵律活动“下雪天”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
活动目标: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活动准备:CD,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是参与性歌唱
1、老师讲解“冬眠”2、老师演唱歌曲《冬眠的小熊》,请孩子们仔细聆听,听听是谁在冬眠?3、再次演唱,请孩子仔细听内容:小熊在哪里冬眠?小熊冬眠需要多久?小熊冬眠时发出什么声音?4、老师请孩子模唱“呼噜噜噜噜”的旋律部分(下行音阶,老师以手势表示)5、老师和孩子一起进行参与性歌唱,孩子们唱“呼噜噜噜噜”
二是音乐欣赏
1、纯音乐: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也是讲着冬天里发生的一些事,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听听看,听着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2、你听到音乐好,像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3、边听音乐,边画图谱,帮助幼儿分清乐段ABABA’C4、你最喜欢哪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动作来表演吗?
三是创编动作“雪花飘”“堆雪人”“雪人融化”等动作
1、讨论、示范堆雪人的动两人一组合作堆雪人的造型。2、学做雪人是如何融化的。请孩子们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雪人,并做出一个雪人的造型,保持不动,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雪人的融化过程。
四是律动《下雪了》
1、A段音乐,孩子们可做堆雪人,也可做下雪。2、B段音乐,雪人开始融化。3、C段音乐,雪人和雪花交流,游戏
活动目标:
1、聆听音乐,能根据音乐想象下雪天的情景并自由创编动作。
2、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CD,简单图标
活动过程:
一是热身活动:歌表演《冬眠的小熊》
二是音乐欣赏并创编动作
1、纯音乐欣赏并展开想象(配合雪景的画面)引导语:“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下雪天里的哪些事?仿佛看到了什么?”2、幼儿尝试自由的用动作表现音乐。3、幼儿自创动作的交流、分享,老师帮助其进行动作提升。
三是尝试动作组合进行韵律表演
1、欣赏音乐故事并观察图标:(整合幼儿的创编动作)。引导语:“你们会用动作表演音乐,我要把你们表演的事情都编进我的音乐故事里,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例——音乐故事《下雪天》:“一天清晨,雪花纷纷扬扬的到处飞舞;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雪地上玩着踩脚印的游戏;雪花到处飘呀~转呀~,真美呀~;孩子们在雪地里滑雪啦;大家在一起堆着雪人,真高兴呀;太阳出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开始慢慢的~慢慢的融化了~~~~”。
2、欣赏后讨论: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事情?你们会用动作把故事表现出来吗?
3、配合音乐进行完整动作表演。引导语:“原来,音乐就和故事一样,一直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用动作把下雪天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4、根据幼儿的表演帮助幼儿适当提升动作。
5、完整表演韵律活动“下雪天”。引导语:“让我们跟着音乐的变化,用优美的动作来表演下雪天的故事吧!”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音乐真正为促进幼儿的发展起作用,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精确、高深的动作表现,而在于丰富幼儿身体动作的经验,能发自内心的表现自己。我们的老师在活动中一定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去引导、激发幼儿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 江苏】
一、一次音乐教学引出的思考
青年教师张老师设计并组织了大班韵律活动《下雪天》,一磨课中,她为活动制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
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
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教学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参与性歌唱(10分钟)——结合图谱进行律动音乐欣赏(10分钟)——在老师引导下创编音乐动作(10分钟)——完整表演(3分钟)。仅看教学现状,整个教学过程比较顺利,参与性歌唱时童声好听、音乐欣赏时图谱形象生动、动作创编时幼儿掌握很快……,但反思活动过程,整个音乐活动更多的是幼儿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的模式化表演,究竟何为韵律活动、在韵律活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和情感?幼儿的自主性何以体现?……
问题的出现,不由引起我们思考: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涵盖几个版块——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音乐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而很多青年教师在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对音乐活动的性质不能很好把握,需要帮助其转变音乐教育观,以提高其音乐课堂教学能力。
二、深入理论,解答关键词
针对问题,我园组织了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作为团队展开了磨课研讨会,首先抛出问题:如何理解幼儿“韵律活动”?以下为研讨实况:
解答(青年教师):我理解的韵律活动就是通过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比如:音乐的节奏、音乐对情绪的感染……表现出来:(新教师):韵律活动就是让孩子听着音乐,有节奏地做动作:(高级教师1):用“有节奏地”做动作来解释“韵律活动”不太准确,韵律活动应该在音乐背景下,有节律的进行动作的表现,这里的“节律”和“节奏”是有区别的,有节奏指必须区分二拍子、四拍子节奏,而“节律”是指配合音乐旋律进行合适的动作表演,是“韵律活动”。(高级教师2):幼儿园的韵律活动面比较宽泛,比如像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这些内容都属于韵律活动的范畴,他们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让幼儿根据音乐性质,以动作姿态和表情来表达音乐形象的。
通过“关键词”答疑,不同梯队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畅谈“韵律活动”,并在思维碰撞、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理论认识。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幼儿在音乐伴随下做相应的动作,也即幼儿用身体动作这种语汇来表达和表现他所听到和理解的音乐。它包含律动、舞蹈、音乐游戏和歌表演。
三、答疑解惑,分析选材
研讨过程中,有教师对此次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提出疑问:执教老师为韵律活动选择的曲目是《水族馆》,而教学主题是《下雪天》。水族馆作为一首名曲,老师在教学中让幼儿改变了对它音乐原著意义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
解答(执教者):我选用的曲子是圣-桑(Saint-Saens)在《动物狂欢节》中的曲目《水族馆》,一方面,我觉得这首曲子特别能表现出冬天的感觉;另一方面,我查阅了许卓娅老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它明确指出:在大班阶段,那些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某些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
解答(高级教师):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包括三种类型:①中外民间舞蹈音乐、②中外作曲家以各国民间音乐为基础创作的舞蹈音乐和轻音乐作品的片段、③少儿或成人歌曲[4]。今天选用的音乐就属于第二种类型:中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片段。从孩子的反映来看,他们在欣赏音乐后,完全沉浸在冬天的想象中,能感受到“很冻、很冷”、“打雪仗”、“溜冰”、“推雪人”……的情景,这个是孩子对音乐的主动感受和理解,我觉得比较适合选用。
对音乐选材的分析,让大家认识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必须遵从音乐作品原著中所表达的讯息和含义;而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只要是适合幼儿接收、表现的曲目我们都可以选用。这是音乐欣赏教学和韵律活动教学之间的一个差别所在。此次活动选用的原曲在音乐表现上流动的、幽冷的感觉也能迁移到冬天下雪的场景中,作为韵律活动让孩子尽情联想,尽情表现。
四、发现问题,重组目标
1、目标太多,太杂。要学习参与性歌唱,又要学习区分乐段,还要合作创编……在仅仅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落实的目标就太多了,所以首先要精简目标。
2、目标的陈述不明确。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目标陈述分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那么,一磨课的目标在这三大版块的分配不明确,所以要精确陈述目标。
3、重点不突出。我们在讨论后,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把重点定位在“自由创编动作”、“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
通过二磨课的实践说明,由于目标定位重点、难点突出,执教老师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组织也显得流畅了很多,孩子的情绪也很高涨,热情很高。
五、优化教法,调整方案
根据修订后的目标,大家围绕课题开始以下几个问题的讨论;
1、教学模式是否恰当?分析(高级教师):从今天的教学模式来看,这个活动不单纯是一个韵律活动,前半段的重心是教孩子们唱歌,后半段又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前后部分有些割裂,韵律活动的定位并不是很清晰。
分析(青年教师):张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丰富,首先用了一首比较好听的歌曲导入,后面还结合图谱让幼儿理解音乐。但我认为,在韵律活动的教学中,应该以孩子的动作表现为主。短短3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取”和“舍”,应该明确整个活动的重点是韵律活动,而不是音乐欣赏,因此后面一部分的环节也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充分地用动作来表现出他们所理解的、所感受到的音乐。 达成共识:在韵律活动的组织上,我们要避免课堂教学中盲目无效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因此第一个环节歌曲《冬眠的小熊》只需要用作简单的导引,可以作为进场热身活动。而过早出现图谱,恐怕会局限了幼儿的思考空间,在最初让孩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时,不妨插播一段清凉的雪花纷飞的简单画面,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更能让孩子浸入到对音乐的联想中来。
2、教师支持是否有效?通过活动孩子们获得了什么?分析(高级教师1):张老师用了图谱教学作为支持手段,图谱的设计能比较清晰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段落,感受音乐的变化,但是对后面的韵律活动并没有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幼儿在进行动作表现时几乎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进行,而不是孩子由内而发的表现。其实当孩子们在第一次欣赏音乐后,就说出了“冬天里和妈妈一起堆雪人、去踩雪、打雪仗……”多丰富的联想啊,为什么不让孩子们立刻试着用动作表现出来呢?(高级教师2):韵律活动的选材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成品舞蹈教学,而应该是幼儿自己用动作对外界事物进行模仿、象征性表现的一个律动模仿活动,那么围绕目标,就应该给幼儿更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第一遍音乐欣赏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经验后,就可以立即让孩子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示,为他们配上音乐。而老师的作用就是观察孩子的动作、表现,并帮助他们进行动作提升。(高级教师3):这段音乐从头到尾性质落差不是很大,在动作表现中幼儿会逐渐加深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再适当出现图谱就能帮助幼儿对动作表现做进一步的提升,因为图谱可以帮助幼儿作音乐视觉上的提示,我们可以试试把整首音乐按照段落编成一个小故事,把孩子自己创造的动作都编进故事里,这样就等于把孩子很零散的、随意的动作进行了组合、提升,可以让孩子更好地配合音乐来进行韵律表演。
达成共识:支持、鼓励幼儿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达、表现的同时,要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所以,技能、技巧和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老师在不同类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获得技能与创造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六、方案定稿,有效教研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全体参研者互动对话,集结智慧,修改教学方案、改良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了我园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以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调整方案如下:
幼儿园“磨课”研讨记录表
活动课题:大班音乐韵律活动“下雪天”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教案初稿:教案修改稿
活动目标:1、学习参与性歌唱,感受旋律的上行,用模唱的方式学习下行旋律。2、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乐段。3、学习合作创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身体从头顶开始的全身放松。
活动准备:CD,白纸、笔
活动过程:
一是参与性歌唱
1、老师讲解“冬眠”2、老师演唱歌曲《冬眠的小熊》,请孩子们仔细聆听,听听是谁在冬眠?3、再次演唱,请孩子仔细听内容:小熊在哪里冬眠?小熊冬眠需要多久?小熊冬眠时发出什么声音?4、老师请孩子模唱“呼噜噜噜噜”的旋律部分(下行音阶,老师以手势表示)5、老师和孩子一起进行参与性歌唱,孩子们唱“呼噜噜噜噜”
二是音乐欣赏
1、纯音乐: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也是讲着冬天里发生的一些事,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听听看,听着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2、你听到音乐好,像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冬天里的哪些事?3、边听音乐,边画图谱,帮助幼儿分清乐段ABABA’C4、你最喜欢哪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可以用动作来表演吗?
三是创编动作“雪花飘”“堆雪人”“雪人融化”等动作
1、讨论、示范堆雪人的动两人一组合作堆雪人的造型。2、学做雪人是如何融化的。请孩子们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雪人,并做出一个雪人的造型,保持不动,根据老师的提示语,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做雪人的融化过程。
四是律动《下雪了》
1、A段音乐,孩子们可做堆雪人,也可做下雪。2、B段音乐,雪人开始融化。3、C段音乐,雪人和雪花交流,游戏
活动目标:
1、聆听音乐,能根据音乐想象下雪天的情景并自由创编动作。
2、尝试用动作的组合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CD,简单图标
活动过程:
一是热身活动:歌表演《冬眠的小熊》
二是音乐欣赏并创编动作
1、纯音乐欣赏并展开想象(配合雪景的画面)引导语:“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下雪天里的哪些事?仿佛看到了什么?”2、幼儿尝试自由的用动作表现音乐。3、幼儿自创动作的交流、分享,老师帮助其进行动作提升。
三是尝试动作组合进行韵律表演
1、欣赏音乐故事并观察图标:(整合幼儿的创编动作)。引导语:“你们会用动作表演音乐,我要把你们表演的事情都编进我的音乐故事里,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
例——音乐故事《下雪天》:“一天清晨,雪花纷纷扬扬的到处飞舞;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在雪地上玩着踩脚印的游戏;雪花到处飘呀~转呀~,真美呀~;孩子们在雪地里滑雪啦;大家在一起堆着雪人,真高兴呀;太阳出来了,美丽的冰雪世界开始慢慢的~慢慢的融化了~~~~”。
2、欣赏后讨论:故事里说了些什么事情?你们会用动作把故事表现出来吗?
3、配合音乐进行完整动作表演。引导语:“原来,音乐就和故事一样,一直发生着变化,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用动作把下雪天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吧!”
4、根据幼儿的表演帮助幼儿适当提升动作。
5、完整表演韵律活动“下雪天”。引导语:“让我们跟着音乐的变化,用优美的动作来表演下雪天的故事吧!”
在进行音乐教学中,我们要让音乐真正为促进幼儿的发展起作用,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精确、高深的动作表现,而在于丰富幼儿身体动作的经验,能发自内心的表现自己。我们的老师在活动中一定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断去引导、激发幼儿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 江苏】